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相似文献   

2.
鉴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和谢某诉江苏天楹赛特环保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大气污染侵权案的判决可以发现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倒置仍有一定局限性.域外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的方法主要采用“比例因果关系说”、“盖然性说”、“疫学因果关系说”和“不确定原告说”.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新盖然性说”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正>“当一个物件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某种特殊力量,恍如一个磁场的极,恍如那个由不可见的关系组成的网络中的一个结。一个物件的象征意义,也许很明显,也许不那么明显,但总是在那里。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一部叙述作品中,任何物件都总是神奇的。”[1]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如是说。鲁迅先生就深谙“物件”的“神奇”魔性,在小说中为人物设置“物件”,布设物象,并常常把物象意象化,来表达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英美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较晚,但分歧也很严重,主张刑法因果关系应分“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层次解次,“事实因果关系”即必要条件关系,对“法律因果关系”的性质则理解不一,较有影响的有“近因说”、“普通因果观念说”、“政策说”和“预见说”,提出了不少可供词法相关作为指导的判断原则,体现了英美刑法因果关系研究的应用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物质世界中,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对各种物象的色彩产生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如:红花、绿叶、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这些物象的色彩,便是我们通常说的“固有色”。 “固有色”的产生,是与光和不同物体的不同物质构成分不开的。我们知道,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而不同物质在接受光的照射时,对各色  相似文献   

6.
刑法因果关系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在详细阐释了什么是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以及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对刑法因果关系同犯罪构成、刑法责任之间的问题作了大量论述,阐明在刑法因果关系中不存在偶然因果关系,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了相关的“条件说”、“原因说”,提出在刑法因果关系中造成危害结果的原因的判定上,应坚持“刑法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简单地说,在古典诗歌中,“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即诗人的思想感情;“象”即物象,指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事物。诗人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8.
因果关系问题历来为侵权法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争论和不确定性最为繁杂的一个领域。无论是从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抑或是从“一元说”还是“二元说”说因果关系理论的视角出发,它们的应用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从个案出发,寻找适合的因果关系理论,或许是一个可以值得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上,赞美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表示肯定、赞扬与夸奖.得到赞美的学生会有一种荣誉感、自信心.丹麦著名的教育家斯帕森说过:“小孩本族语言学得那样好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小孩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进步都会受到成年人的赞扬,每一个进步事业都会受到关注和鼓励”。由此可见“赞美”与“学习进步”,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下面谈谈本人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与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传承着一个优良的美学传统,这就是讲究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从中国诗歌的美学特征看,讲究意象美不仅是古典诗词曲的一大特点,而且是现当代诗人从事新诗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我们以现行高中教材第三册为例,从意象美角度来审视现当代诗歌名作。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成“夕阳中的新娘”,还有那“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经》爱情诗中风物描写和情事抒叙二之间的艺术关系,历来有“比兴说”、“自然物象说”和“隐语说”三种说法。《诗经》情诗中风物成为主体观照对象的过程经历了五个层面,《诗经》爱情诗中风物描写与情事抒叙二之间进行着绵绵不息的情感交流。是“心物同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动词“过”在普通话中的各种用法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并尝试构画一个可解释它的种种用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语义网络。具体说,我们以动词“过”的空间义(基本义)为中心来辐射分析“过”的其他含义,发现各语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我们还从纵向、横向及斜向把“过”的其他各引申义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动词“过”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3.
凡事大都有因果联系,一则写作材料往往都包含着一种或几种因果关系。我们分析材料时,首先要找出其中的“果”,再逆溯出其中“因”,最后从这种因果关系中悟出一个“理”。这里,关键是个“悟”字:悟得准,则立论准;悟得奇,则立论奇;悟得新,则立论新。请看下面一则写作材料: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古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知道后便从中挑拨,使巴比伦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建塔的计划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14.
颜志华 《学周刊C版》2011,(5):178-17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示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人手。”诗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作了界定,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依笔者浅见,关于“深刻”的具体内涵分别指向认识对象本身、认识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认识对象的发展走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6.
符号学的编码和解码概念与西方古代象征时代的“数字本原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符号学与象征时代相决裂的初衷和立论相矛盾。以物象并置的中国古典诗、英美现代诗以及欧洲法语现代诗的革新为例,可说明千变万化、细腻微妙的审美境界是无法通过编码和解码技术获取其真谛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诗是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一种预言。陆健正是这样一住诗人兼卜者。并从“门的视阈落点:从尘埃中起步”/“门的语言方式:物象互换”/“门的心理向度:‘一’与‘道’”三方面对陆健的诗艺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说到父亲的形象,我们恐怕很难和“情感细腻”这一特点联系起来。然而,本文恰恰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情感细腻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张敏 《现代语文》2013,(9):138-139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和“断肠人在天涯”。诗歌创作除了继承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很多文本中也出现了新颖独创的意象,诗人以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给人以美的享受,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文本的积累,本“模块”指导的重点就是“生成诗歌的意象”,诗意地写作。  相似文献   

20.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