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方渔 《语文知识》2003,(9):12-12
我国古代的诗歌,题材、格式繁多,其中最奇特的当数宝塔诗和枣核诗。宝塔诗是杂言体诗的一种,常以一个字开头,接着每句或每两句增加一两个字,诗的排列格式如同宝塔,故称宝塔诗。通常从一字句递增至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如令狐楚的宝塔诗《山》:  相似文献   

2.
宝塔诗品美     
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如等腰三角形。这种宝塔形的诗称为“宝塔诗”。  相似文献   

3.
读了贵刊一九八九年第五期《古代诗词拾趣》一文后,颇受启发,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我国丰富多彩的诗词形式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特作补辑。一、宝塔诗它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渐排列,除一字句外,其它都各自成对,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称为“宝塔诗”。关于这种诗体,《沧浪诗话》《全唐诗》等都把它归入诗,近人胡才甫《诗体释例》也把它归入“一字至七字诗”,而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却把它归入词,算  相似文献   

4.
宝塔诗趣赏     
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里,曾经开放过一朵娇艳的奇葩——“一七体”诗,它首句一字,末句七字,中间五行字数依次递增;每行对仗,讲究平仄;韵依题目,一韵到底。全诗55字或56字。诗的外观,俨然一座方块字堆垒而成的七层宝塔,故而有“宝塔诗”的雅称。奇特的宝塔诗,整齐匀称的造型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曾经诱发了不少诗人的创作雅趣。  相似文献   

5.
宝塔诗     
《同学少年》2011,(5):53
杂体诗中有一种叫做"宝塔诗"的特殊体裁。全诗由若干行组成,第一行一个字,第二行两个字,第三行三个字……以此类推。书写时每句都居中排列,形似宝塔,故名"宝塔诗"。  相似文献   

6.
杂体诗趣谈     
杂体诗是另类特殊的诗体,形式种种,各具情趣。兹举几例,以共赏读。一是宝塔诗。以“一字至七字诗”为基本形式,因形如宝塔,故称“宝塔诗”。例如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白居易被罢免了刑部侍郎之职,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临行前,他的老朋友裴度等人为他置酒送别。席间,有人提议在座每人写一首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即以“诗”为题、为韵,写下了下面这首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这首诗以“诗”为题,以题为韵,…  相似文献   

7.
“宝塔诗”是我国诗歌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因诗的外观似宝塔状而得名,也叫“塔形诗”。一般情况下,宝塔诗是按照排列顺序从上往下读,诗行依次组合而成诗意。但有些构思奇特的宝塔诗,往往打破了宝塔诗的常规读法。读者如果不能正确去读,便会感到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例如:  相似文献   

8.
韵一般是指一个字音中的主要元音或主要元音加韵尾。它是一个字音中最响亮最悦耳的部分。诗词等文学形式要求有音乐性,即要求有音响和节奏等方面的音乐效果。因此,诗词一般都是押韵的。所谓押韵是指诗词句末用同韵或相近韵的字,使声音和谐悦耳。这些用在句尾的字称“押韵字”或简称“韵字”。韵不只一种,押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诗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诗的王国里,古今中外诗人争相创作了众多形式奇特的诗作,为诗歌园地增添了株株奇葩。 回环诗又称回文诗,指运用顶针、回环的修辞手法使诗句首尾相联,独成机杼。请看下图: 相传此诗为北宋秦观所作,是一首典型的回环诗,全诗展开即为: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醉, 时已醉兮赏花归。 宝塔诗相传唐代中叶,诗人白居易离京到洛阳赴任之际,友人王起等为其赋诗送别。席间,王起约定以诗题为韵,且各句字数依次递增至七字止,作“一字至七字诗”,因其诗句排列形似宝塔,故而 得名。这种“戴…  相似文献   

10.
写作掌故     
意尽即止唐代开科取土,选拔人材。考试时考诗不考作文。这种考试规定很严,它要用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一共要写十二句。这种限制把当时的考生束缚得太死,写出的诗大多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然而也有佼佼者,敢于突破框框。如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望余雪》一诗。诗的四句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精炼地描绘了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但只有四句。于是试官就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全诗十二句,祖咏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意尽。”(邓耀武)  相似文献   

11.
联句,是旧体诗词的写作方式之一。即一首诗词不是由一人写成,而是由两人或更多的人集体创作,每人写一句或数句,然后联结成篇的。它是诗人聚会时的一种兴会之作。这种作诗方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初无定式,或一人一句一韵,一人两句一韵以至两句以上者。后来一般采用一人出上句,续者对一联再出上句,轮番相继而完成的。到了唐代,联句之风极盛,一时文人骚客,莫不工于此道者。因此,唐代流传下来的联句诗极多,仅收在《全唐诗》中的,从七百八十八卷至七百九十四卷里的作  相似文献   

12.
宝塔诗     
钟叔河 《中学教育》2007,(12):55-56
汉文的方块字,一字一音,一字一义,分声调,讲平仄,所以才做得出"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样的联语,看起来工整鲜明,念起来琅琅上口,若是洋人的拼音文字,便无论如何不能够,要讲中国特色,这倒真是当之无愧的。只有汉字才做得出的还有一种"宝塔诗",它起源于唐朝白居易的"一至七字诗",宋时定型为词牌"一七令",后来流传到社会上,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多用于谐谑,如形容麻子脸的一首:  相似文献   

13.
”永明体”诗的突出特征是追求五言诗内部声律的谐调.永明诗人在五言诗声律形式探索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一句诗内部音节和一联诗上下两句音节的调声,以求其声文之美.在用韵上,则继承前代诗歌创作用韵的基本规则,而又有所发展,形成永明体诗的韵式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15.
“宝塔体”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游戏性文体,由于体现了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宝塔体”练习以“宝塔诗”为原型,不仅是汉字、词语,而且可以是语法、语用的有效教学工具。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宝塔体”练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来说,它又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生可以获得游戏的快乐,体验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17.
诗歌向来是诗的“别名”。诗与歌血肉相连。民歌、戏曲和歌曲的唱词、快板、评弹,大鼓书,未尝不同时又是诗呢?好诗可以谱曲唱,唱诗无疑是音乐。押韵是增强诗的音乐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性主要是节奏感和韵律感。旧体诗除押韵外,对平仄也有严格规定。新诗若能略顾平仄,自然难能可贵;但并不苛求。然押韵总是有胜于无。什么叫押韵?无非是写作各种韵文时,力求至少是相邻的偶句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首句起韵后,每逢偶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贺敬之的《回延  相似文献   

18.
颜真卿传世书碑之作中,《多宝塔碑》所蕴文献价值,在众多碑刻中颇为引人注目。其一,多宝塔碑历经千年,而保存特为完好。除康熙年间碑石断裂损泐十八字之外,无缺文、疑字,这对赏鉴颜书、校考碑文、考辨各代拓本流传都甚为有利。其二,碑文撰者岑勋、多宝塔出资助修者许王罐,检阅史籍后考得生平事迹一二,或可补史志未栽。其三,碑文所记禅师楚金事可与同门僧人飞锡撰《楚金禅师碑》及佛教文献互参校考。其四,多宝塔碑叙记之事多有虚诞,但基于唐玄宗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伽蓝之数较唐初几增一倍的史实,反观此碑言及,亦无疑是对当时“抑而不毁”的佛教之况、政教关系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韵文的文体特点,认为从用韵角度点校韵文是非常必要的,而从用韵的角度点校韵文主要应着重于两方面:标点和校勘异文.正确使用标点,一个韵段(义段)结束必须用句号,一般韵段内的一个韵脚字(每两句)后也可以用句号(或分号).古人用韵严格,韵例有定,不容失韵,一般以同韵部或邻近韵部字相押,可据此对韵脚字异文作正确校勘.  相似文献   

20.
我们曾向大家介绍过古体诗词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楹朕园地里,也有一种有趣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字, 就像宝塔一般。据说最早的宝塔联是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