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日本灵异记》作为佛教说话集编撰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儒学要素。通过对作品中的"丁兰木母"这一儒学典故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对中国的儒学接受除了通过引用儒家典籍的形式之外,往往还通过沿用与儒学融合后的中国佛教作品中的儒学典故。可以说,中国僧侣在编撰佛书的过程中通过借儒释佛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儒佛融合,在日本通过僧侣的创作实现了儒佛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再次融合。  相似文献   

2.
小说家和佛文化自古以来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外,小说家自然以佛文化为思想武器。佛教在语言和形式上对白话小说产生深刻影响.成为白话小说的原形文化。佛文化对当代小说也有深刻的影响.其虚无的人生观、因果、轮回与业报观、禁欲主义等佛教思想,都在当代小说中有着广泛的表现,所以佛文化同样成为当代小说的主导原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韩愈作为中唐时期的传统知识分子和儒家士大夫,"排佛斥道"是他的社会责任,"近禅染佛"又是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与佛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从韩愈的人生经历和诗文作品考察他与佛教的关系,揭示他"借佛排佛"的事实和原因。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深入于中国文化之中并作为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其影响主要集中并体现在中国的社会教化方面。自魏晋开始,儒佛道三家开始交融互补,并且在政府和民间,佛教都取得了成功。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道德学说中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部分,从而更加符合国人的道德习惯,达到儒佛一致,成功地融入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教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佛教传经者与佛教信徒由于能够严格地遵守清规戒律,钻研义理,博览群书,故此一时成为有着巨大示范作用的道德楷模,得到胜过儒家大师的尊重。随着三教合流,三教相互借鉴,各为统治阶级所用时,佛教道德学说在其华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被认同,它在大众中的教化作用就会确定下来,从而在更为深远的意识上和更为广的范围内有效地发挥其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着陆,并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就本土文化而言,作为中国文化之代表的儒道思想一方面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这是佛教能够融入中国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固有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的思辨不足、信仰不明确等诸多缺陷则为佛教融入中国提供了契机.而在佛法中,佛学思想所具有的高度思辨性以及净土宋等宗派所提倡的坚定信仰性为其融入中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于"佛教何以融入中国"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佛耶对话、中西文化对话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等问题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愈排佛,主要是利用《春秋公羊传》中的"华夷之辨"理论在佛教的宗教层面上反对佛教,很少涉及到佛教的义学即心、性等理论方面。韩愈与僧人交往并作序、赋、诗相赠的行为,不会影响其作为中唐时代排佛最猛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韩愈排佛却在生活层面上与僧人交往的这种矛盾性是在佛教从宗教和哲学两个层面上影响传统中国的背景下,伴随着佛教本土化和华夏文明逐步容纳吸收佛教的进程中展开的。韩愈作为这个进程中感受冲击剧烈,表现也极为活跃的宋代理学兴起之前的儒家知识分子,所引起的争议也就更多。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家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后,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儒学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构建了儒学的本体论,为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等差"的伦理政治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两者的成功结合,启示我们一方面不同文化思潮之间冲突与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三尊形式的雕像,在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就相当流行。在中国,就现存遗例而言,有四川省彭山县后汉墓出土的,即公元2世纪时摇钱树陶制座上装饰的佛三尊像。此外,尚有3世纪时,作为辟邪亦采用佛单独像,如越州窟和三角缘神兽镜等。4世纪时才开始出现一佛、二胁侍菩萨形式的三尊雕像及其绘画。随着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佛教图像的表现也愈为复杂。5世纪以后,佛三尊形式便成了各种佛教图像的基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空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产生的西域寺院经济更是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西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模式和财产审计,对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旅游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文旅游资源多为儒道佛思想文化载体。中国旅游文化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性具实相论与天台宗美学思想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形成的,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佛教宗派,它在两千年中国佛学的发展进程中,以其久远的历史,圆妙的思想,缜密的判教,完备的观行,成为汉地佛教的义学高峰,天台化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天台化的组成部分的天台美学,因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台宗人“天下万物,唯人为贵”,而人又以“心为贵”的人本观点出发,来看待宇宙人生。它在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中,又特别重视对人的心灵的叩问,它以叩问心灵的本真为归缩。从而以心灵美学的形态体现出人生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禅宗文化作为我国文人作家创作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一,对他们总是起着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起舞》就不自觉地潜藏了深厚的禅宗文化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在怡然的生命旨趣,自主超然的生命旨趣和自由飘然的生命旨趣。禅宗文化内涵使《起舞》显现出了人文终极关怀色彩,具有了超越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道释文化直接影响了苏州园林文化的生成,同时对苏州园林设计手法、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完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儒道释文化对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本文从儒道释文化入手,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对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探寻隐于苏州园林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魏晋以后,佛教思想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美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藏传佛教来源的时候,有些论者只强调印度佛教的引进之功,而忽视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从藏传佛教的形成渠道、发展环境及教义内容等方面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传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藏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历史联系性,是藏传佛教民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加强团结、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仁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复兴中国近代佛教的杰出人物,对近现代代佛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杨仁山走上佛教之路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杨氏毕生虔诚信佛是个人际遇、家乡文化和社会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并且还认为他的佛学思想的是受到其家乡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徽文化中的理学的深刻影响,以及直接渊源于佛教典籍《大乘起信论》。  相似文献   

20.
佛教对于中国而言本属外来文化,自两汉交际传入以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时至唐朝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唐佛学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唐代大多数的帝王都对佛教采取了扶持利用的态度,而武则天的崇佛则最为明显。身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不仅大力发扬佛教,还将佛教与自身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佛教经典为自己的统治增添合理性依据。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就是在武则天的一手扶持之下,建立起了华严宗这一重要宗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