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世纪初,乐坛兴起了一股"新民乐"的浪潮。"新民乐"这个概念自产生起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对"新民乐"含义、产生原因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反思"新民乐"发展道路,为进一步研究中国音乐发展走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洁 《小学教学研究》2024,(4):57-58+64
重视小学阶段的民乐教育,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民乐,可以让学生学得快乐。为此,应从丰富多彩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充分发掘民乐中美的元素;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鉴赏民乐的兴趣;培养演唱民歌的情感;课堂之外开设民乐兴趣小组,创设浓厚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从民乐宝库中吸收养分,感受民乐之美,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放。  相似文献   

3.
新民乐作为传统民乐的现代演绎,不断创新,如今已获得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与音乐市场的生存空间。传统民乐的局限性、音乐改革思潮的绵延不绝、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均为新民乐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民乐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将传统与现代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4.
新民乐是有别于传统民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新民乐作品《琵琶语》为例,从音色、技巧、风格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看,新民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的内核,时尚的外形。  相似文献   

5.
新民乐是有别于传统民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新民乐作品《琵琶语》为例,从音色、技巧、风格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看,新民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的内核,时尚的外形。  相似文献   

6.
05年"女子十二乐坊"成功在日本举行了专场的新民乐演出后,新民乐的新浪潮席卷了整个民乐界,单从本体形态、产生背景以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看,有利有弊,我国传统音乐与声、光、电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现代音乐,从流传的时间、流传的范围看,并没有持续太久的状态,但是,就新民乐而言,也有它有价值的地方,看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到教学中,取其精华,为室内乐所用。通过听觉上的愉悦和旋律的大众化、现代化、简单化、风格化,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基本功的巩固、乐感及兴趣。  相似文献   

7.
"新民乐"是近几年新兴的音乐文化现象,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对"新民乐"现象的产生背景和音乐形态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姜勇 《华章》2011,(29)
新民乐以其全新的演奏形式、全新的演奏理念征服了亿万观众,为民族器乐演奏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成为当今中国乐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新民乐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褒贬不一的评论.对此,笔者另辟蹊径,对于新民乐概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新民乐思潮的创新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文化思潮中一直存在着一条求新求变的发展主线。当前方兴未艾的中国新民乐思潮亦是如此。它在艺术宽泛性、社会情理性等方面无不蕴含着创新动因。从中能够引发人们对新民乐创作、表演、欣赏和中华民乐发展方向等的理性思考,对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能够健康地与国际音乐文化思潮接轨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版和现代版的《黄河船夫曲》为案例,以音乐的存在是形态、意识、行为结合的完整存在为理论支点,探讨新民乐的音乐存在方式及其与传统民乐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改革该如何改?怎样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效果,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是民乐一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所面临的问题。"课改应先从‘改课’上下工夫",校长王学舜这样认为,在这样的理念下,民乐一中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近年来,民乐一中紧跟课改步伐,将教育科研工作放在重  相似文献   

12.
新民乐运用于网络游戏,作为背景音乐契合着游戏的民族风格,其特征有:非独立性与多元性、可阐释性与功用性、反复性与易中断性、受众日益增长与年轻化,等.网络游戏中的新民乐有着强劲而明显的发展趋势,如,出品更精美、离开游戏母体进行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相似文献   

13.
在少儿民乐艺术的教育中,选用创新型作品可以有效的带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就目前而言,很多学习以及机构仍然在使用传统乐曲进行少儿的民乐教学,本文也将从少儿艺术教育的现状及误区出发,分析民乐创新作品在少儿艺术教育中的优势,并结合笔者教育经验阐述新作品的相关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乐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跨越,表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沉淀为中华之宝。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今之争、雅俗对抗、中西冲突等种种原因致使中国传统民乐的发展与传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甚至这种局势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民乐终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被湮没,所以本文对此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实践赋予民乐的艺术价值总是与民乐的独特表现方式密不可分。民乐教改的主导方式就是音乐的创造活动,它以表现人的情感理想为宗旨来组织教学,以传统民乐神情意蕴为旨归。高师民乐教改重在实践,必须全面承担起民乐发展创新的重任。因此,从民乐教改的现实意义、民乐教改方法构想、民乐教改方向三个层面探寻民乐发展的路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乐创作的多元格局与国际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求中国民乐发展道路的浪潮中,受“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启示,国内其他一些民乐组合也纷纷寻求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道路.针对民乐的这一“国际化”现象,分析中国民乐创作风格和品种的多元格局的形成,探讨民乐“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乐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现场交流     
问:中国民乐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民乐已经成了一个逐渐被人淡忘的“角落”,流行音乐侵占了民乐的市场,如果没有得力的保护措施,高雅的民乐恐怕也要“濒临绝境”了吧? 答:这位同学,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现在我们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有一半的同学正在学习民乐。流行音乐和民乐是不同的乐种,民乐是国乐,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我们坚信,中国民乐不是在走向衰亡,而是正在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色是民乐的色彩化,而当下民乐合奏表现出背离色彩音色,追求西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中国民乐合奏发展的反思,指出中国民乐发展必须走有特色的个性色彩化之路。文章以民族音乐学和声学角度为视点,研究分析传统民乐的特色化音响效果和色彩化演奏技法、演奏特点,坚定了走中国民乐色彩化道路的方向,并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我国民乐源远流长,它们以其浩瀚宏伟的气魄、厚重博大的文化承载以及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流淌在数百年来音乐史的长河之中,它一旦深入到人的心灵,成为人格完美的元素,受益的不只是学生,而是整个民族和社会。因此,青少年民乐教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孕育民族之情、人格之美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器乐与声乐是最基本的两种音乐形态,两者在人类音乐艺术实践中相互协调配合,展现了相似的音乐审美规律。故而本文拟通过对比传统民乐演奏与民族声乐演唱之间的共通之处,另辟蹊径而从传统民乐的审美来浅探公众对于声乐音色的审美取向,从而论证了借鉴、吸收传统民歌、戏曲的"润腔"手法是当前民族新唱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