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最有名的一首抒情诗.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创作,主要是表现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也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现实.它是五言诗的代表,成就很高,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刘勰称它为"五言之冠星".  相似文献   

2.
古诗是东汉以后的许多文人在汉乐府民歌影响下仿作的五言诗。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五言诗的作者无从考查,从晋代以来这些诗就被人们称为古诗。到了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从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中选了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这组有别于其他五言古诗的专称而被以沿用,而其中每首的诗题,则为后人以各诗的首句命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标志其最高成就的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最早被选录在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里,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4.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及作者,粱启超的东汉末年文人说几成定论,现代学者又确定为下层文人所作.近年来木斋先生发表系列文章,提出"五言诗的这种意象抒情体制,是由三曹六予以及曹彪、甄后等诗人所共同创造的",且考证精审,论据博洽,影响巨大.但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与时代的关系以及语言风格、创作心态诸方面分析,仍有可疑.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一组文人五言诗,其中塑造的孤独游子形象反映出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而思妇形象,文章认为是男子作闺音。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汉乐府及之前文人五言诗的比较,力图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与语言自然质朴、节奏重复变化、比兴巧妙运用、抒情直率深婉的关系中,对<古诗十九首>以上的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证实<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称谓不仅在其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名副其实,在对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的纯熟运用上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7.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在唐代的阐释史呈现出多元取向:李善和五臣开创了后世<古诗十九首>研究的释"词、典"和释"义"两大模式,皎然则在其诗歌意境理论当中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评价,而其他的批评家则各取所需对<古诗十九首>进行品评阐释.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选自萧统所编的《古诗十九首》,全诗共40个字,文简义丰,韵味无穷。要解读一首诗歌,不得不了解诗人生平及背景,以探本溯源,知人论世。而《古诗十九首》作者大多已不可考。但《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南北朝诗歌,普遍性地反映出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思想状态。一个乱世在诗歌中若隐若现,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东汉桓帝、灵帝期间,卖官鬻爵、外戚宦官交替把握朝政,那些中下层文士们,空有才学,求宦无门。选举征辟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所作的一组完整的五言诗,其中流露出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在觉醒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使得生命意识这一内涵表现得非常深刻,正由于此,《古诗十九首》便拥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九首"有八首见于<古诗十九首>,这九首诗陆机都有拟作,称作"古诗".九首中有六首无论从题材、内容、风格还是从篇幅看,都接近民歌,文献中又称其中几首为"乐府"或"枚乘乐府",说明它们本是民间作品,后被收集入乐府,可能曾经过文人的润色.另外三首为文人之作,而从诗本身可以看出是西汉时作品.总体来说,<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应是西汉时文献所传,后来全被看成枚乘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出现的由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文人士子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生存状态,而将儒家精神的失落表现得尤为突出。汉末文人儒家精神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刚健有为精神的失落、以义制利精神的失落和仁爱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大体创作于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时。其时正值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文治武功、畋猎游乐、宗庙祭祀等文学题材,现在逐步让位于与文士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生命感受等。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文人的作品.本文首先综观考察《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其次探析其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最后从文学史、美学及认识的角度对其价值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政局的变化往往最先在士人心中引起震动,这种震动又往往通过作品得以记录和传达.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朽,加之党锢之祸的影响,士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从崇奉儒学到背弃传统;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身;从追求不朽到及时行乐,这种变化在<古诗十九首>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正>自从人类出现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自从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就开始了对社会的批判。诗歌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和对社会批判的感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李泽厚先生说:"《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我认为应该再加一句话,变成这样:《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形式和内容所负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把审视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从男性转向女性,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独特的审美形象.作者借助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孤独忧伤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苦闷.<古诗十九首>作为拟女性写作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为日后文人拟女性写作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在主题、意象使用、写作原理与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是相近时代的作品。从汉魏诗歌嬗变、诗歌方位特点与汉末社会文化思潮等角度来看,"苏李诗"很可能是东汉末年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到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前的作品。其中反映人物行进方向的诗可能产生于黄巾起义(始于中平元年184年)前后,其余诗篇所产生的时代也应与《古诗十九首》相近。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最初见于梁·萧统的《文选》卷二十九,作者均为无名氏,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桓、灵之际[1]。《古诗十九首》虽各自成篇,但合起来,确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所写的无非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