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人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社会道德文化个体化的产物;个人品德建设是指以不断提高个人品德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实践活动。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又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四德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舒莹 《教育导刊》2001,(15):53-55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家庭德育环境的重要性 孩子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因素很多。就品德个体而言,可分为内外因两大因素:内因是指孩子品德心理结构特点以及形成发展的客观心理规律;外因则是环境和教育等的外在因素。孩子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陈建裕 《中学文科》2007,(9):155-155
品德不同于道德,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依个体的存在、品德的有无为转移。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态。从品德的本质结构以及形成和发展进程诸侧面来剖析,它主要显示出下面几方面的特殊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个体品德作为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内化过程。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个性,就得遵循个体社会规范学习与内化的规律来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6.
品德,又叫道德品质,即个人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个人可以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产生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举动。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一经常的、一贯的共同倾向,便是他的品德。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  相似文献   

7.
所谓德育即品德的培养教育。品德的产生与发展是个体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及遵从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就应从社会规范学习入手,以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品德培养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确立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并在执行规范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影响其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外部环境与内部意识两大方面。高校应从改善外部环境、加强个人修养、注重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推动教师良好品德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0.
高志强 《甘肃教育》2011,(10):63-63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在错误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及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在农村初中生中,有不良品德行为的虽属少数,但其消极作用很大。该如何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行为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影响其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外部环境与内部意识两大方面。高校应从改善外部环境、加强个人修养、注重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推动教师良好品德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品德表现、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中小学德育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品德评价有时成了简单的打分数、给等级或写一些操行性的总结评语,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教育者必须走出传统的评价误区,努力提高品德评价的实效,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根本上关涉着我们对品德教学本质的理解,不同的解读会带来迥然相异的教学行为。基于此,在讨论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的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考察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在个体心理行为上的表现。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学校教师,特  相似文献   

15.
在新体制建立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心理结构四要素表现出认知较好、情感强、意志较弱、行为杂的状况。着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品德的认知水平和深度、强化情感培养、加强意志磨练、注重实践锻炼及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品德,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几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处理人们利益关系问题时的表现,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产生和表现出来。所以,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人际交往。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儿…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8.
作为集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为一体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理应开辟一条新途径。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需要,它要求实施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秦湖 《陕西教育》2008,(10):76-76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是教师通过教育形式或影响,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的习惯;良好的意识、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