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服务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一种服务”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观念,但对我们而言,它还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新理念。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这种理念的确立和推广,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一种服务”使以往“教育的对象”成为“服务的对象”,也就是意味着学校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服务对象”,学校的各项工作必然要构成一种服务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学生管理工作则是这一服务链上的重要一环。我们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行为,距离这种“服务”的标准尚有不小的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2.
在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中有这样两句话:“在一个空气中都弥漫着火药味的校园中,大家一个个神经都绷得很紧,教师怎么能有幸福感呢?在没有教师幸福感的校园里,学生还会好到哪里去呢?”“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的确如此。一所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种刚性管理,教师可以逐条对照以规范自己在教学中的言与行,制度造就了学校的刚性外框,使学校得以规范地前行。但学校又应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地方,刚性管理筑起的是一所学校的“形”,而如何让教师充满幸福感则是一种柔性管理,构筑的是一所学校的“象”,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在规范前行中走得更快更远的动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往往能以“绕指柔”助推学校制度这块“百炼钢”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一些学校章程的评估工作,发现不少学校将制定章程的重点放在了内部“自主权”的分解上,而对学生入学、学籍和日常管理等的规定则过于简单。其实,学校章程除了是管理学校的“规范”外,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它应当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则”,也要为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指出一条“路径”。学生管理的内容待明确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较为淡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往往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尊重、保护不够;同时,受教育者本人也缺乏维护自身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因而不能很…  相似文献   

4.
王炎斌 《天津教育》2002,(10):12-14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如果说,过去我们所倡导的学校人本化管理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由学校管理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那么,在“入世”后的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学校人本化管理,则具有全新的意义。我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入世”对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以及每一个国民都将产生影响。同样,“入世”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和多层面、多方位的。在教育面对新的挑战的今天,学校实现人本化管理更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入世”对教育的影响1.商品贸易的自由性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商品贸易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如何对待学生管理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些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渐渐放松了,甚至出现了“乱班”、以至“学习困难生”越来越多。个别学校、教师对于“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学生生活一日轻松”片面理解之后。所采取的一些极端做法,更是违背了学生管理中固有的规律和模式.步入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那么管理则是这条生命线的保障。因此,狠抓学生的常规管理.以正面引导为龙头,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准绳,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形成“建制一检查一指导一反馈一评比”的学生常规管理“五步曲”,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李寿鼎 《云南教育》2010,(23):48-4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品位的校长,就有什么品位的学校;校长的“质量”即学校的“质量”。有人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则幸福一方社会。《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应该要有“立德”、“立人”、“立业”的学校管理观。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1,(14):24-24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彭钢在《教育发展研究》上撰文认为,学校领导必须超越“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管理理念,确立“团队领导”的理念。过分依赖权威性、制度化的校长个人领导,校长成为办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既是中国学校管理的明显优势,也是中国学校管理的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9.
飞速前进的时代 ,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合理调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布局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必须尽快改变“小而全”的学校格局。“村村有学校 ,校校年级全”的学校格局 ,无疑对方便当地群众 ,使学生能就近上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小而全”的学校布局 ,已不能适应贫困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因为 :1 学校规模小。农村山区由于人口居住分散 ,加之村村有学校 ,学校学生人数少 ,一所学校学生多则百十人 ,少则几十人 ,个别高年级一个班甚至只有几个学生 ,其办学规模难以扩大、学校难以形成规模管理。…  相似文献   

10.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的总指挥。管理有路,路在何方?我在几所农村完小校长的岗位上工作了近十个春秋。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体会到:管理有路学为径。一、“学会适应儿童”——向学生学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校教育应当让学校去适应儿童,而不是让儿童来适应学校。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星期,学校为缓解安全管理的压力,禁止学生早晨7:00之前到校。没想到,不少学生受惯性作用,“早到”一犯再犯。更让人难堪的是,很多平日守纪的学生,在早晨7:00之前,三五成群,或是在校门口…  相似文献   

11.
一、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明天”是天山实验小学的工作指导思想,也是教职工的行动口号。这话乍听起来有点广告词的味道——大而空,细想起来则不然,这是学校职能的必然要求。我们说“一切为了学生”是因为: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学校的工作以人为本,学校的环境,学校的管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学生是我们服务的惟一“主人”,使他们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份需求,学校都应该给予满足。“一切为了明天”是因为:教育是社会的奠基工程,今天的小学生,十几年后就将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他们是明天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管理自己。这种学生自我管理目标与学校的管理目标都是一致的,是学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有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笔认为,“三权分立”管理模式是新的教育形势下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而在教育中精细化管理则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将学校管理引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人为本”教育观来自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对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精细化管理”和“以人为本”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精细化管理是规范办学行为的基础,必须依托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必须服务于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学会自我管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步,而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通过调查可知,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缺乏时间管理意识、方法和时间管理意志薄弱等问题。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施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时间管理问题成为一个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己关注的重点问题。“双减”政策通过“减轻学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时间管理氛围”“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计划性和分配性”两方面对学生的时间管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各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改革教育评价,发挥学校时间管理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家庭时间管理教育的协同作用,发挥学生时间管理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的管理,在大陆称为“班级管理”,在台湾则被称为“班级经营”。大陆学者钟启泉先生在《班级管理论》中将“班级管理”界定为:“‘班级’是旨在开展学校教育,为使之从制度上成为一定的教育单位所编制的校内团体。教师整顿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谓之‘班级管理’。”台  相似文献   

16.
一、“三明治”管理模式的启示 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校有校纪,班有班规。学校既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要保持稳定发展,没有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作为学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也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一味的加强刚性的约束力,可能会使学生的自我发展论为“空论。现代教育是创新教育,要求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而如果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自由度,则极有可能使健全的制度蜕化为“摆设”,如何才能消除“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一班级管理的“两难悖论”呢?笔者从“三明治”管理模式中找到了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17.
王秀彩 《吉林教育》2006,(11):16-17
当前,有关学校成功管理的报道很多,笔者也有幸对一些名校作了考察,发现尽管各校的管理理念不尽相同,管理措施各式各样,但是他们至少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借鉴了下面几种“效应”。一、热炉效应——制度的权威性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相对完善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这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根本。而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则是一所学校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是实行“人治”还是“法治”的一项硬性指标。成功管理的学校无不借鉴“热炉效应”强化制度的权威性。1.警戒作用。一个…  相似文献   

18.
管理作为一门“道德技术”在学校教育的领域中应该发挥育人的教育功能。教师的个性、品格、行为、态度在对学生“涵濡性情、成就德行”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都应通过教育的中介影响着学生。  相似文献   

19.
顾梅 《广西教育》2008,(32):15-16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班主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才能全面提高班级的德育效果。“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以学生为本,把“人”这一要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使其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基本思想是:1、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视学生为“消费者”。2、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基本特点是: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至今。以瞩目的成就得到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关注。并加以研究和应用。学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时间并不长。它所产生的结果也并非十分完善,但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并提供了一条教育管理的全新的思路——注重对“过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