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订单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文化融合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差异性分析。提出在订单班组班、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考核等方面加强校企文化互动,使学生在培养期间接受企业文化管理,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从而减少就业适应期,增加就业稳定性,达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办学理念之中,只有掌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融的途径,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劳动技能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从而畅通学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3.
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半工半读,能够加强培养学生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并使学生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在高职教育中,创新半工半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克服目前半工半读教学中的不足,以职业技术发展为导向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系统化,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提高毕业生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就业质量,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结果,使企业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乐意参加校企合作培养,学校满意校企合作培养.  相似文献   

4.
"校企文化互动"是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使之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培养模式.本文系统分析了"校企文化互动"的内涵结构,以环境即课程的文化视角从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两方面分别阐述了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互动融合对高职学生教育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技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使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相对接,从而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能够使技校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苏飏 《文教资料》2011,(35):80-82
本文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的可行性,总结出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中职生培养的深远影响和意义,进一步探索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从市场的角度,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相当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处于不同的亚文化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可能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而在价值认同方面却与企业文化难以融合。文章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异同,并提出在高职教育中采取举措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实现无缝对接的策略,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氛围,达到学校文化育人、企业文化致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当前技工院校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提出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体现了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新的迫切需要。而学生是否具有竞争与合作能力被企业视为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和合格员工的基本能力。因此,学校通过系统性训练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高职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因此,高职学院企业文化教育应从属于校园的主体文化,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力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探寻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不同点,总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摸索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对接的途径,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技能形成的关键障碍是缺乏深入社会文化深层的完整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目标漂移化和制度文化表层化.产业技能形成制度体系面临着产业技能形成方式更加高端化、稳定化和系统化的新要求.产业技能形成制度体系包括历史生成、引进融汇和全局统筹三种机制范式.我国可从"显性—隐性"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构建统筹全国技能形成的显性宏观制度,即完善专业目录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完善学分互认制度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发展;构建文化层面的宏观制度,在隐性层面促进技能人才群体性的文化尊重感、社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构建有利于技能形成的显性微观制度,即具体到分产业、分行业和分岗位且针对技能人才个体的技能形成资源平台和就业制度体系;构建促进技能形成内化的隐性微观制度,即扩宽个人对技能形成的看法和增加个体形成服务社会动态发展的价值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保定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了解地方产业结构布局,获取毕业生在相关产业单位就业情况、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要求、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等信息,从而分析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契合情况,挖掘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接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协调发展等措施,推动学校转型,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契合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基建和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5G不仅仅是运营商的5G,而是千行百业的5G.5G将同AI、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使能垂直行业,开启数智生活新篇章.当前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不仅承载着个人梦想,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也承载着强国梦,决定着产业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到各个行业。为了解决高职学生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目前高职学生计算机软件专业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体的策略,由此实现高职学院计算机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提升高职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提供专业基础和素质过硬的计算机软件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强国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标准呈现出鲜明的趋同态势。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产业工人,德、日、美等国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呈现出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优势产业、注重新兴技术、注重文化培育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其培养方向与上述几国一致,但文化传统、从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挑战,又让中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不曾有的困境。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两难处境的方法,并提出了着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人才选拔机制、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实现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科学培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深入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和人才匮乏的问题,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以湖北襄阳为例)高职教育对区域稳就业的支持作用,通过调研与实证分析,从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两个视角提出稳就业的对策建议,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吸引人才,留住本地人才。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的机制,通过深度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  相似文献   

18.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西高新)产业集群在推动西安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日益凸显,但也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缺乏等制约因素。文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准确获取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培养出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促进产业集群的建设,助力西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丰富的高智力内涵,决定了人才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从而积极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产业需求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动力源泉。将国民经济行业细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与高职招生大类进行匹配分析,针对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相关计算分析,从中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布点数量、招生规模等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三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