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把“差生”这顶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后来,“差生”被“暂差生”、“后进生”所替代。但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仍然被认为“笨”、“智力差”、“没救了”、“没出息”……“差生”差吗?不说爱因斯坦3岁多还不会说活,9岁还口齿不清,也不说丘吉尔首相得过多少倒数第一,就说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经历过的一件事。卓老师路过一家影院,一个男青年热情地拉住卓老师,说:“我是×××,以前是您的学生,现在是这家影院的经理,请老师看电影!”后来,卓老师感慨地说:“这件事让我汗颜啊!我…  相似文献   

3.
我们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差生,要使差生转差为优是教师们常谈的话题和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差生并不是天生就笨,他们只是暂时的.他们往往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只是被“差”掩盖。每个学生有差异,但那是个性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学校教育为啥给学生扣上“差生”这顶沉重的帽子?  相似文献   

4.
目前,很多人反对“差生”这 一概念,这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 人们意识的进步。但是,在我们的 中小学校中,很多教师和学生还 是在潜意识中把某类学生贴上了 “差生”、“后进生”的标签。对此, 我是十分反对的。每个人都是“天 生我才必有用”,我认为,比较客 观地应该叫他们为“后发展学 生”。因为人的天资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是要发展的,只是彼此  相似文献   

5.
正"后进生",有时候我们更直接地叫"差生"。但有人说"差生"带有歧视性,好像一说"差生"就把学生贴了标签、定了性,便改称"后进生"。其实,"后进生"不也是一种标签和定性吗?语气似乎要缓和一些,但本质都一样,都是说某个或某些学生不优秀,一贯表现不好,成绩也很差。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动脑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谈到这类学生时,用的是"难教儿童",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对后进生的教育都有很多研究,但叫法不一样,例如,在美国。通常有“特殊儿童”、“问题儿童”、“低成就者”、“慢生”等称渭。在我国,除了后进生之外,还有“差生”、“双差生”、“单差生”之说。各种称谓在含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诸多的称谓中,我们倾向于后进生之说。这是因为,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来说,每个人总是要有所进步的,只不过存在快慢之分而已。因而在严格意义上,所谓后进生指的是:“后来进步者”。使用后进生的概念,而不使用差生的概念,无疑有利于转变后进生的:亡作。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令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后进生俗称“差生”,是在同龄人、同一班级中掉队的学生。后进生一般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那么他们是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相似文献   

8.
沈耀星 《职教论坛》2002,(22):54-55
一、何为“差生”“差生”是相对于“好生”而言,为管理学生而进行的一种分类。通常我们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为了区分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好坏,可以把学生分为好生、后进生、问题生和差生四种。“好生”是指各方面表现均较好的学生;“后进生”是指少数几方面不是很好,进步较慢,其它各方面均还好的学生;“问题生”是指各方面表现一般,在某几个方面表现不好,但经批评教育后,能认真改正的学生;“差生”则是指在某几个方面表现不好,经批评教育,仍不思悔改的学生。因此,若要给“差生”下定义的话,可表述为“经常重复地犯同一错误,…  相似文献   

9.
一、“希望生”的由来:为“差生”正名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格教育。而“差生”这一提法至今还不时听到、看到,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又经常违纪,这可能是事实,但“差生”作为教育上的一种提法则欠妥。原因有二:其一,“差生”只是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发展暂时滞后,并不是各方面都差,也不是永远差;其二,从育人角度看,“差生”似有贬义和鄙视之意,易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近年又出现了“后进生”提法,虽比较容易为人接受,但细分析,它也缺少了激励…  相似文献   

10.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11.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12.
苟忠 《四川教育》2008,(10):48-48
潜力生,其实就是“差生”、“后进生”、“学困生”的别名。因其“差”、“困”,他们总是觉得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境界,在班级中很容易受到忽略。  相似文献   

13.
有一年,学校领导交给我一个曾经在公安局都挂了号的差生,让我帮助他转变,同时要我做该生的“督保人”。当时我觉得这个称呼很特别,后来慢慢爱上了这个称呼。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老师对学生不都有一种“督保”的天职吗?我们不仅应该成为哪个特别生的“督保人”,而且应该对全体学生都尽到这样的责任,保证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方方面面都不出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如何挑起“督保人”的担子? 我是长岛县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已经度过了30多个春秋。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很“在乎”我在我的学生眼里的“形象”。数不清有多少个早晨我到校先拿起扫把打扫卫生,数不清冲刷过多少次厕所。每当天气突变时,我总要多带几件衣服给路远、  相似文献   

14.
教海探微     
殷朝芹 《山东教育》2004,(13):10-11
2002年金国十杰教师董大方说过,什么样的学生是“蓑生”呢?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叫“差生”。我想这是对“差生”最准确的定义和最精辟的论断了。是啊,人总是优点的,学生总是有他某个方面的长,处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关注和发现其长处,而总是盯着短处不放呢?学习成绩的差就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吗?  相似文献   

15.
教师如何与差生谈话,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一意思,用不同言语表达,效果却大不相同。品行差、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引起老师的不悦。老师常常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愤怒之时,脱口而出,“你这个屡教不改的东西,就不能争口气吗?”;“你一点出息都没有了,我也随便你了。”诸如此类,久而久之,其效果只能使差生仅存的一点自尊丧失殆尽。差生往往会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我天生不行。”;“我反正不聪明,学也学不好。”于是就“破罐破摔”,丧失他们本来就很微弱的一点自信。如果教师经常用批评、数落、埋怨、压服、斥责的话语教育差生,那势必会使他们对你由不信任而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学生被迫改变了一些不良行为,也不过是暂时的。没有真正调动内部动力而产生的新行为是难以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把“差生”、“后进生”等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认为他们“笨”、“智力差”、“没出息”。近来我们通过调查,事实并不如此。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学业相对落后,而他们其他方面还是有很大潜能的,所以我们称其为“潜能生”。“潜能生”是“假性差生”.并非愚笨.他们的智商都属正常范围。本文笔者通过交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潜能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差生”给教师、学生、家长均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 ,让人心灰意冷 ,束缚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差生”改称“潜能生”,大胆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从而使人产生开掘欲、奋起心。放下包袱 ,积极进取 ,充分展示其多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篇高一学生的日记。其中有这样的一些话: “我诚恳地希望老师们想一想:难道你们那冷峻得怕人的面孔,就可以使差生们赶上来吗?”“你们对优生满面春风,对差生冷若冰霜,就会使差生对你产生一种对立感,使他们自暴自弃,甚至感觉不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日记还介绍了差生和歧视差生的老师之间的争论: 老师:“我不可能象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19.
同学:你好,我不知道我该怎样称呼你,叫你后进生怕伤你自尊,但你的成绩却又明白的告诉我,你是一位后进生。当“后进生”这个词从同学的口中溜进你的耳里时,尤其是那一声是针对你时,难堪、受伤、自卑交错呈现。也许,会有那么一个声音从心底蹦出:“我发誓,再也不做后进生!”誓言是庄重而又美丽的,给人动力,但这并不是说一说就能够轻易成功的,否则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呢?曾经很多次,我看到那些成绩一塌糊涂的同学面对一次又一次让人不忍相看的成绩时,都说了一句话:“我不在乎!”你是真的不在乎吗?也许,你只不过是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而已。…  相似文献   

20.
秦春荣 《考试》2009,(4):12-12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应试教育的“丢脸式教育”和“心罚”等措施使被学校简称为“差生”“后进生”“问题生”的学生成了其牺牲品,这样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和消极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