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锋 《新闻前哨》2013,(4):84-84
“把关人”(gatekeeper)又称“守门人”,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相似文献   

2.
李忠运 《青年记者》2005,(12):68-68
新闻贵“新”,新在能抢先一步,迅速出手捉“活鱼”;新在能有独特发现,善于从老题材中挖好新闻;新在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言人所未言,喊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3.
第四媒体的崛起与新闻把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于传统大众传媒而言,新闻把关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作为传者的大众传媒如何筛选、过滤新闻。再往深处讲,就是如何控制传播、宰制传播、统驭传播,使新闻的传播按照传者的意愿进行。 在西方,传播学先驱卢因提出“守门人”的概念。在卢因看来,传播者所处的位置与守门人相似,职守都在于把关,任何传播者都是把关人,都有意无意地把守着一方“门区”。在这种方式下,传者是主动的,他拥有采集、整合、传播新闻的权利;受众是被动的,他的任务就是通过大众传媒来接受这些经过加工的“新闻”。当然,受众有时也是主动的,他有选择传媒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刘倩 《中国广播》2009,(2):70-71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新闻立台”成为全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一项发展战略。与此相关,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以个性化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关注时事。作为新闻传播中的“守门人”,新闻节目主持人将怎样发展,他们的最终趋向目标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在某些地区甚至发展成报料公司。职业报料人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中击着新闻传播领域的规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日益升温的职业报料”热”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7.
李红 《青年记者》2007,(8):30-31
在大众传播活动当中,传播并不是、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播出去,接收也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接收,他们在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当中都是有选择的。“对于传播中固有的选择行为,理论上一直未找到研究的焦点,直到后来卢因首次用‘把关人’(‘守门人’)比喻为做出选择行为的人。”由此,“把关人”的概念为大众传播当中的选择行为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卢因通过分析食物进入家庭的“渠道”,认为“把关人”的一系列选择行为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创新的“门槛”是理念——要创新、先拆“围” 新闻,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事业。而在无数次的新闻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要完成每一次的创新,都离不开理论的引领。所以,从这个层次上来讲,理念,是一面旗帜,没有理念上的创新,就不会有行为上的创新,没有理念上的突破,就难有行为上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能否实现突破和创新,理念,就像一道“门槛”,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新闻编辑作为新闻报道的整合工作,任务变得更为艰巨,其重要性也显得更为突出。作为党报的新闻编辑,要体现促进“三个文明”建设这一报道宗旨,实现“三贴近”这一职责要求,必须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性,树立为记者和通讯员服务的意识,寓指导于服务之中,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纸刊用图片新闻的数量日益增多,版面图并茂,越来越好看。但是现在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部分图片新闻稿件中,与作为主体的照片相比,相关的字部分显得比较软弱,这既不能使图片新闻的画面意境得到补充和升华,也不方便读快捷、深刻地了解图片新闻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笔认为,在报纸上要真正实现图片新闻和字新闻的“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11.
张权 《新闻窗》2007,(5):63-64
说起新闻,大家都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提及诗歌,众人皆知,则是一种文学艺术。笔者在近年的新闻采访与诗歌创作中,发现这两种风格貌似各异的文体,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即在新闻中潜藏着很多“诗性”(此文中特指旧体诗)。当然,这种所谓的“诗性”,在笔者看来,仅指诗之“文”,而非其“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受众化素质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时事新闻报道己越来越受到读的欢迎,而国际新闻则日益成为当前晚报和都市类报纸的一大“卖点”。但由于时空及风土人情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国际新闻与受众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感知距离,不像本土新闻那样易于接受,加之“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使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信息选择和战时新闻管制信息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正常现象。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内利的在怀特“守门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闻流动模式”认为,在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①也就是说,在信息由源头到受众的流动过程中,总伴有各式各样的守门人的各种守门活动。这些守门行为既包括选择和拒绝,还包括对传播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我国学者张威也认为:信息在流动中经常会受到一些权力因素的干扰,由此影响到信息的命运———或被阻断,或被部分放行,或被允许自由流通。②中西新闻传媒都存在着社会调控问题,国…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提倡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从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上来讲,它的难度并不仅仅是记者的紧张和辛苦,而是难在对“度”的把握上,即整体的一种火候,需要在客观、公正的报道中达到预期议程设置的效果。反思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舆论监督个  相似文献   

16.
增强章可读性是个老话题,各家媒体都在不断做着努力。但是,随手拿起报刊一翻,还是觉得很多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编辑当然难脱其责,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重要的原因还在字记。如果说是因为记对新闻事业“心不在焉”,自然帽子太大;如果说写作功底差让读味同嚼蜡,这也牵强附会,其主要原因是记缺乏深入采访、缺乏新闻敏感、缺乏写作技巧,没有调动起周身的“新闻细胞”,让自己成为撬动章可读性的“杠杆”。对此,笔谈点浅陋认识。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创办之后.全国各级电视台陆续开设了类似的新闻节目。这些在黄金时间播出,并要求下级台完整转播的新闻栏目,一般称之为“主新闻”。冷静理智地分析“主新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对于新闻改革的深入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深入发展,消息类新闻节目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不少以社会新闻为主的主持人栏目都采用了“说新闻”的方式。从严格意义上看,被传授双方都认可的“说新闻”,不仅仅是对文字稿件的口语化处理,更有对新闻进行解释、说明、补充和稍加分析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消息传播中适当地融入传播者主观的分析来与受众沟通。采用“说新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新的传播理念,顺应受众接受心理,它的目的是为了缩短传受双方的距离,通过主持人为受众的理解提供引导和服务,从而优化消息,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颐彬 《新闻三昧》2006,(1):82-8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和主持人尼葛洛庞帝早在1995年就在其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未来,在线新闻将使读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和信息来源。“个人日报”的理念使传统媒体的管理焦虑,因为自觉地允许读窄化其阅读范围,将可能动摇“传统媒体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20.
王寒清 《青年记者》2007,(14):67-67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孰是孰非,是时下争论不休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新闻策划可以,但策划新闻不可以。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并且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对此的看法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