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王龙根 《职业圈》2010,(32):13-14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革命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里,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世界各国的企业管理正在创新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原来的人本管理逐渐向构建企业文化转变。可见,文化的构建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革命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里,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世界各国的企业管理正在创新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原来的人本管理逐渐向构建企业文化转变.可见,文化的构建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建业 《职业圈》2011,(33):14-14
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中,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同时也为了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陈立夫空中访谈录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凝聚着百年中国全部的苦难与梦想 ,屈辱与反抗 ,挫折与探索。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我们有资格昂头挺胸谈论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这对五千年的文化生命是一种安慰 ,我想对先生也是一种安慰。●谈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我有三个问题弄不明白 ,而且我认为这些问题没个说法 ,那末按问题的内在逻辑必然给出如下结论 ,即中国文化不可能再出发 ,甚至中国文化能否继续存在都将成为最大问题。三个什么问题呢 ?第一 ,近代中国的落伍究竟是西方列强的侵略还是中国文化的所谓“劣根性”。综观一部人类文化史 ,世界上大概很难找到中国那样…  相似文献   

5.
当下,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并逐渐向世界纵深辐射,在世界联系愈发密切的今天,人类的全球化意识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毋庸置疑,文学也卷入了全球化的范畴中。文学不再囿于某个国度、某个民族,而是在跨国、跨文化语境下开始对人的自我与迷失进行反思,但思想和观点上一度存在偏见和扭曲的问题。文学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世界文学仍在文化霸权主义的阻挠中磕磕绊绊披荆斩棘。世界文学路在何方?文章通过研究中国的他者文化,对全球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聚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晚期以来 ,全球化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然而 ,在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当今中国社会 ,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经济全球化 ,似乎全球化就是指经济的全球化 ,而有意无意忽视了全球化中的另一些维度 ,文化的、政治的、民族的等等。近日 ,几位关心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聚在一起 ,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大题目下 ,展开了热烈讨论。关于民族化和全球化叶廷芳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 :近些年来 ,我们的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但思想文化的发展相对缓慢 ,很多有意义的话题在经济大潮中被淹没。 2 0世纪初 ,以“五四”为标志的思想文化革命蓬蓬勃…  相似文献   

7.
文化多样性     
正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不仅适合世界各民族,同样适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进而达成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全球化” ,不是说中国在 2 0 0 1年 1 1月加入WTO之后就算完成了 ,也不是说这个国际贸易组织有了中国就十全十美了 ,“全球化”仍然值得人们深入探讨。走“国际化”道路 ,是 2 1世纪多数国家别无选择的“现实”。这个“现实”如果发育成长正常 ,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和进步。历史地看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若以现在的话说 ,具有现代意义和前瞻意识的“全球化” ,是科技“爆炸”和经济高度发展为全人类酿造的“美酒” ,而不是为“个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栽种的菩提树。“全球化”的历史文化 ,可以从…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转变和革新前所未有。但是,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曾经指出的: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新世纪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一直认为 ,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有其客观进程 ,不是某一个超级大国或某一个政党所能左右。也就是说 ,当今世界已经发展为这样一个时代 :政治上互相求同存异 ,经济上互相联系依赖 ,文化上互相渗透融合。世界各种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 ,充分证明了当今世界确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性结构。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相濡以沫 ,互相依赖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这种经济的一体化趋向和世界整体性结构的形成 ,决定了文化选择的客观进程。即现实社会结构变化发展的趋势 ,会以一种客观确实性 (而非主观或依靠政治力量 )的方式 ,决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12.
郭大卫 《文化交流》2012,(12):48-51
2012年5月的一天,夜幕降临,贝宁中国文化中心聚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当地居民。约20时许,武术散打短期培训班结业表演开始,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响起,几十名男女选手轮番登台表演,台下观众喝彩声此起彼伏。在贝宁首都科托努,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就坐落在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大门是一座典雅的中式牌坊,显得格外醒目。这里经常举办演出、展览、讲座、书展、教学和电影放映等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贝宁人前来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贝宁功夫学会1993年成立,现在已有3000多名成员,中国功夫已经  相似文献   

13.
Cultural Capital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Economists traditional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ree forms of capital: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natural capital. This paper proposes a fourth type of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An item of cultural capital is defined as an asset embodying cultural value. The paper considers usage of the term cultural capital in other discourses, notably sociology after Bourdieu, and contrasts these with the proposed usage in econom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 upon which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cultural capital relies, is explored, and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cultural capital for economic analysis discussed, including issues of growth, sustainability and investment appraisal.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傅淑青 《文化交流》2016,(10):75-78
正这几年,每次往返老家浙江浦江,笔者总会去嵩溪村走走看看。嵩溪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今有千余户人家、3000多人。在这个很大的村子里,笔者找寻并感受遗存千年的民间文明。千年沉浮,遗世独立浦江有民谚:"浦江无高山,出在嵩溪鸡冠岩。"鸡冠岩在浦江东北部,形势险峻,树木葱茏,素有"浦江第一名山"的美誉。鸡冠岩南麓有一个依傍  相似文献   

15.
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东亚文明。2016"东亚文化之都"花落宁波,并于4月15日举行盛大的东亚"非遗"展,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东亚非遗文化。展会以"海丝之路"为创意点,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为主题,展示了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has emerged as a popular construct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face. In this article, we critique the discursive moves through which CQ is presented as a competitively advantageous tool for global organizations, deconstruct its theorization and measurement, and discuss its role in perpetuating transnational hegemony. This article thus exposes the implicit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that maximizes profits while simultaneously downplaying transnational globalization's oppressive consequences such as job vulnerability, unemployment, and exploitation.  相似文献   

18.
The central argument in this paper is that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does not do ‘cultural economy’ symmetrically: it has had a lot to say about economy but much less to say about culture. This rejection of culture is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culture appears in ANT largely as an artefact of modernist thought rather than as an empirical aspect of agents' performances. And yet if ‘economy’ can be critiqued and reinstated as performative, so too can ‘culture’. To explore this, we focus on objects of concern that – unlike the financial markets that have formed the core of ANT-inspired thinking about the economy – are assembled by actors in and through what they themselves understand to be cultural materials, cultural calculations, cultural processes,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such examples, ‘culture’ is continuously invoked and enacted by actors in constructing their actions, whatever critical sociologists might have to say about its ontological status. It seems paradoxical that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hat makes sacrosanct the associations constructed by agents who assemble their own world, generally discusses ‘culture’ on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ritical epistemology. Bearing all this in mind, we argue that it is time for us to ‘reassemble’ the cultural.  相似文献   

19.
信息集锦     
《文化交流》2010,(2):43-43
浙江获得10个“山花奖” 日前,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揭晓,浙江省民间文艺家获得10个“山花奖”:《浙江民间故事史》获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梁祝文库》《看一眼一百万》获民间文学作品奖,彩色发绣《温家宝》、术雕《万工轿》、竹根雕《点睛》、青田石雕《江南民居系列》、铜雕《桥》《兰亭序》获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相似文献   

20.
信息集锦     
青田荣膺中国石文化之都日前,青田县通过了国家考评组的综合考评,荣膺中国石文化之都的美誉。石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青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