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然而后世不少学者由于种种原因而将邵雍视为隐士、道士或术数家.通过邵雍从求人爵到求天爵的人生志趣的转变来辨明邵雍并非隐士,通过邵雍从科举之学到天人之学的学术生涯的转折来辨明邵雍并非道士,通过邵雍从理学家沦为术数家的思想史变迁辨明邵雍并不是术数家,澄清各种对于邵雍生平及学问的误读,以期定位邵雍学说,促进邵雍理学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金末元初北方学术普遍受到南方性理之学的浸润,但这种影响却因北方学者各自学术根基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进学路径.以许衡为例,"一以贯之""理一分殊"是其理学思想师法朱子学的切要之处,通过对这两个观念进行辨析,既能够把握许衡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能够体察其与朱子学的异同.而易学作为许衡学术的根基,能够清晰地表现出他对邵雍先天...  相似文献   

3.
邵雍的《伊川击壤集》清晰地记载了他的人生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他人生志趣的变化过程及其心理动因。早年的邵雍曾应礼部贡举,走的是读书应试求功名的道路。后因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健康状况的限制以及受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的影响,邵雍转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在由“立功”向“立言”的转折过程中,邵雍下了一番勘破富贵、铢视轩冕的修养功夫。在北宋的党争氛围中,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和功名富贵伴生的风险,对现实政治采取了冷眼旁观、袖手不为的姿态。邵雍崇经术而抑政事,大力提高名教事业的地位,其实质是要把理学思想体系建立为一种话语权力的知识型构。邵雍的学术旨趣是纳外王于内圣之中,其人生最高理想是名教事业,所以他虽身处官僚体制之外,却有着体制内士大夫垂训百姓的精英意识和导师心态。他在诗歌创作中内化了其学术精神和政治品格。实现了学术主体、政治主体与学主体的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4.
《周易》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源头,西周以下各学术文学流派无不受《周易》之影响。探讨《周易》的内在思维特色,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学创作、文论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刘秉忠研究在上个世纪比较沉寂,本世纪初,随着元代历史、元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刘秉忠研究进入活跃期。文史学界的研究者就刘秉忠的一生行事、政治贡献、科技文化成就、儒释道思想、文学成就、文献的校勘整理等多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领域的学者辛勤耕耘,尽管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但刘秉忠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晁说之年谱     
晁说之是宋代较为重要的学者和文学家,在宋代学术史和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学术及文学创作历程,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意蕴     
要学的东西是没有极限的,从知识的浩繁性和无穷深广性来看,教员是"无知"的。不过,教员同时也是有学问的,其学问不仅在于其对于自己的"无知"有清醒的意识,同时也在于他能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教育乃是着眼于"整体"的塑形,它是审慎的,它忠于人本身的来源,即忠于普遍无所遗且无远弗届之"整体"。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在传统和传承中,教育尽力塑造善的人和高贵者或健全之才。好的教育和问答辩证法在缘起、运行方式、实际内容、本质、最终旨趣等方面相契合。我们可以从教育中的对话这个问题切入教育中的机会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明代状元及第后,直接供职于翰林院,其仕途起点高于其他新科进士。科举及翰林制度下的文学生态,以及翰林文人的特殊心态,都对状元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一方面,明代状元的仕途,决定了其文学创作是馆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状元的诗文创作又不完全受制于馆阁文学,特别是在仕途受挫后,其创作更呈现出与馆阁文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作者从明代状元的仕途、文学对明代状元仕途的影响和仕途对状元文学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明代状元之仕途与文学创作的多重关系,以期对明代文学和明代社会获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都对故乡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在历代诗人的心中往往最难割舍的就是故乡情结。刘秉忠作为元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故乡情结同样一直萦绕在他心中。本文试从两方面入手论述刘秉忠在文学创作、政治举措上表现出的独特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0.
《诗品》推源溯流的学术渊源在于古代学术研究的家学、师传。随着文学世家的兴起,文学亦有家风或师传,但文学创作过于强调家风或师传的“推源溯流”是与文学“新变”相左的。文学史是在“推源溯流”与追求“新变”两股激流的冲撞中振荡前进的,任何单一化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邵雍的文学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他提出观物的方法论和观物之乐的生命境界;他认为诗歌吟咏应该是作家性情的自然流露,而著书立说的目的在于体察天时经纶人世。对邵雍文学观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20,(1):44-48
刘秉忠是元朝杰出的政治家,随着前辈学者对元代历史和元代文学的重视,刘秉忠及其《藏春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元代至今有关刘秉忠《藏春集》的研究成果进行详尽梳理和总结,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既知来处,亦知去处,止行有定,可谓知止。论文从学术背景、学术目标、学术边界三个方面对译介学中的重要命题创造性叛逆展开学理透视:在文学社会学的学术渊源、媒介学的谱系传承与当代文化转向的历史语境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学术基因以及宽广的社会文化视域,在文学比较与互动、文化比较与互动的学术目标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行之境,从解释世界、描述现存的认知理性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止之地。  相似文献   

14.
建安诸子在归曹操之前,与文学相关的交际活动大略可考的有以下数端:一、博览典籍,求教问学;二、避乱离乡,仕宦他主;三、异地相逢,为师为友。这些活动对其文学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开阔了建安诸子的视野,加深子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切真挚的体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感兴之源;其三,使他们的文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锻炼,提高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斐然的成就。首先《文学》篇中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即"学"系统和"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新的"文学"观念。其次《文学》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反对芜杂不裁,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重声律等思想。这些文学观在文学品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斐然的成就。首先《文学》篇中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即“学”系统和“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新的“文学”观念。其次《文学》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反对芜杂不裁,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重声律等思想。这些文学现在文学品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檗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丈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丈学、丈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丈、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丈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8.
宋代道教文学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道教文学创作丰富。道教的宫观建筑、斋醮礼仪、道士生活等往往是文学题材的一部分;道教的步虚词、青词等具有文学性。道士的文学创作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其创作也别具风格,具有超凡脱俗的神秘之美和奇崛之美。  相似文献   

19.
郑阿财 《家教指南》2016,(3):132-140
黄永武先生是敦煌学界较为特殊的一位学者,既在文学创作上,以独树一格的优雅风貌而称著文坛;又在小学、经学、中国诗学等诸多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尤以中国诗学的研究成果最为卓著,学林共称。他在敦煌学方面也是贡献良多,特别是在敦煌文献的编纂与敦煌唐诗的研究上,更是影响深远。文章介绍其学术简历,藉以彰显其学术背景,论述其总体学术成果与特色;说明其对敦煌文献编纂工作的贡献,析论其在敦煌唐诗研究的重要成就,以及其他有关敦煌文献丛考的具体呈现;并附录黄永武先生敦煌学研究论著集目,以供学界完整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华对陆机甚为知赏,对其文学创作亦多批评,其中有句“才多”之评。张华“才多”之评切合陆机文学创作实际和文学理论主张,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张华自身的文学风格背景,且此评对后世陆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