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密码电报     
在“二战”期间,苏联的情报员截获了一份德国密码电报,上面写着: 1.德国将兵分东西两路再次发动进攻苏联。2.从东路进攻的部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在英国海湾战场上,德国使用了大批的潜艇投入战斗,用以阻击英国向其他国家运送战争物资的船只和舰队,英国想出了许多办法,但由于不能准确锁定敌潜艇的位置,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二战时期的三大元凶之一——希特勒和以他为首的德国法西斯纳粹党,在二战期间,大力推崇日耳曼民族主义.残酷屠杀非日耳曼人.尤其是犹太人,他们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所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持个人自由的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基础上,使每个人具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发展机会,朝向共同富裕发展的社会迈进。从德国一战和二战期间的经济政策可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进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二战期间,德国大大小小的工厂被迫变成了希特勒庞大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战争的魔掌也没过放过德国鞋业传奇、世界著名体育品牌阿迪达斯和彪马的前身——达斯勒兄弟制鞋厂。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达斯勒制鞋厂竟是为纳粹军队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了众多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剖室和焚尸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的集中营,始建于1940年4月,是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的  相似文献   

9.
安妮·弗兰克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女孩,她的日记生动地记录了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犹太人的苦难生活。1933年纳粹执政后,安妮和家人被迫从德国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战争爆发后,荷兰被德国占领,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残酷迫害。  相似文献   

10.
"二战"史观教育是当代德国历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遭遇危机,在60年代德国政治家、知识精英、司法机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并在70年代产生了积极效果.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变革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对"二战"历史的全面反思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斯皮克曼的“陆缘”说□王恩涌/北京大学斯皮克曼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国际政治学教授。从30年代起,德国法西斯势力兴起,希特勒上台,德国的侵略扩张的“德国地缘政治学”亦随之泛滥,加上麦金德的陆心说,地缘政治学二战前与二战中都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斯皮克曼在此时...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横扫周边七个国家,惟独瑞士安然无恙。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文章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有4个。第一,瑞士是一个中立国;第二,端士政府筹划建立一个一旦德国入侵就能付诸实施的全面的战时经济;第三,瑞士居民以日耳曼人为主,希特勒对自己同胞不忍兵戎相加。第四,瑞士的强大军事实力令德国不敢轻视。尤其是二战开始后,德军四面出击导致腹背受敌,无力重开战火。希特勒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  相似文献   

13.
朱晖 《课外阅读》2010,(2):12-13
二战期间,戴维是美军步兵师的一个上尉连长。某个凌晨,连队奉命偷袭德军驻守的军需仓库,戴维身先士卒,一枪击毙了站岗的德国土兵,然后部队快速跟进,顺利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4.
家长“弃公入私”──德国私立学校人数上升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子女选择了私立学校,这种趋势可能会根本改变德国教育的前景。十多年来,德国私立学校蓬勃发展,在校生人数增长了50%以上,现私校学生占全国学生人数的6%。其中,汉堡地区8%以上的学生就读于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德国影片开始以新思维来透视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如取得重大突破及在德国本土及海外都极具影响力的《帝国陷落》和《伪钞制造者》。前者因打破以往禁忌而涉及敏感话题,对纳粹头目希特勒的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招致诸多非议。后者则聚焦战争期间的普通德国人,让我们看到在二战反思中得以稍卸道德包袱的德国人如何剖析普通民众的战争体验,其对非常时期人性的解读也更为复杂。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深入分析,探讨德国文化在二战电影新思维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半截蜡烛》是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虽然课文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的一则故事,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无法产生共鸣,很难真正地走进人物的内心。  相似文献   

17.
马迅 《海外英语》2024,(2):208-210
《别了,柏林》是英裔美国作家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 1904—1986)旅德时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二战前夕居住于德国期间的见闻与经历。该作品通过“他者”镜头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绘二战前德国四位代表各自所处各阶层的典型角色平静表象下充满冲突矛盾现实处境与撕裂的人格心态,论文将以创伤理论的视角,通过人物的言行、心态与经历所形成的创伤表征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对经历的自述及“他者”的写实记录本身便是创伤疗愈的最终方式,对各个角色经历在当时时代下个体创伤的构建,再现了二战前德国各阶层的集体历史性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18.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7月28日后为艾德礼)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二战期间最后一次会议。当时德国刚投降不久,对纳粹残余势力还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在这里开会仅安全就是一大问题。那么,三国首脑为什么不另择地点呢?  相似文献   

19.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反间谍队的高级教官伯尼·费德曼不幸被德军俘虏,德国审讯员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能从他嘴里撬出半点秘密。后来,他被送到了德国一所培养间谍的学校,去陪同一个教官上课。这位教官上课时错误百出,是非颠倒,最终让费德曼忍无可忍,情不自禁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告诉  相似文献   

20.
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体组织实施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人,特别是为二战后的德国从一片废墟到现在跻身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