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2.
寻找传统,不是为了全面复辟。而是为生活还原一种美好的文化形态:不是为了击退西方文明,而是让他们可以有所比较。有所甄别,然后,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接受《新周刊》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采访时抛出了新颖观点:“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的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这句话的内涵是很深刻。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上的优势,在文化领域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众文化受西方文化的渗透,民族精神衰落,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又由于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到西方标准和西方话语的制约。从西方反面经验和韩国的正面经验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并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最经济有效的,但是大众文化产品也只有包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只有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文化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土壤会孕育出不同的科学形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传统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偏重于经验总结,偏重于实用,偏重于用直觉和意会的方式理解问题,不重视对知识的检验和论证。这些特点与其传统的文化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中篇小说《我爱比尔》呈现给人们这样一种现象: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洞开国门时,以上海文化所孕育出的女性阿三为代表的政治艺术家们,由于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在他们灵魂深处有着无法摆脱的传统情绪。虽然他们竭力希望与西方文化相认同,但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中,其悲剧性结果是: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只能成为浮华生活的主角、精神世界的游牧者。  相似文献   

7.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其置身的积弱积贫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在激励。这两对看似矛盾、冲突的对立双方,实际上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重估传统     
传统作为文化的积淀和生成,构成人的文化坐标。理解“传统”有两种可能的视野:在本体论意义上,传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可称之为“文化传统”;在知识论意义上,传统则充当被变革、被超越的对象,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捍卫,其意义已超出了保守与激进之争。轻蔑传统,终将被历史所轻蔑。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知度并不高,他们更多关注西方的一些文化,特别是一些西方节日和餐饮成为时尚潮流,传统文化有被看成落后守旧倾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关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学习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提供了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彝族支系众多,分布较广,历史悠久。他们大部分都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劳的彝族人民用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形成了一套适应生态环境的传统文化。笔者在对云南省可邑村和仙人洞村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通过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创作分析了其文化构成,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她的出身和家庭环境先天性的影响到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这种深厚的联系在她作品中随时流露出来,就象盐溶于水;同时,她后来接受的西方文化的教育背景又使她处处以西方文化的眼光来观照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在进入西方本土文化时,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使西方华人小说充满了文化的矛盾。新老移民的文化情结,使他们始终具有灵魂的漂泊感,以边缘人的身份和尴尬的文化心态,无法最终跨进西方文化的门槛。而东南亚华人小说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血缘的关系,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都对东南亚华人小说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是文化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的特殊表现样态。东西方对于文化的理解有不同的传统,这就决定了东西方城市文化的不同发展取向。由于现代城市文化展开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命题之下,文化经济化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必须注意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意象错位是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其中文化传统不同引起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文学翻译的任务是超越差异,是“搭桥”而非“砌墙”。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它的产生是两种管理文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是社会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其二是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工商管理文化。各国的家族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运作理念基本都受到西方工商管理文化的影响,因此本应该在许多方面表现一致,但实践证明,各国家族企业实际展现的组织性格和经营效率却相当不同。因此,本文从家族企业的另一个文化根基——家族文化的视角着手去分析其对中国家族企业特性的影响,并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剖析了香港文化的现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变徵协奏曲——中国近代学术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之季世,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封闭式文化格局趋向解体。在 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中,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基本特征就是:变与合。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方,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对传统的重新评价,是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引介外采学说则是创变的条件;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则是变的结果。其主要途径是:以复古为形式,以创新为内容,以中西文化比较为方法,中西互补,古今会合,建设求真而又致用的近代学术,形成了近代学术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幼儿亟需地方传统文化滋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之所系。在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第一重要影响作用的幼儿教育阶段,很有必要让孩子们适当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滋养,把他们的视线从以西方卡通文化为代表的诸多杂牌文化中吸引过来,使他们从小就在潜意识中逐步认同、接受传统文化,进而凝结起对家乡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值得引起人们重视且亟待解决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