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个人化写作"的作家,他对日俄小说的广泛涉猎、过人的文学感受力和细腻敏感的精神气质,通过对自我欲望的真诚袒露,触及了人类隐秘的情欲体验,并赋予这种体验以弱国子民的社会身份认同和两性之间的性别认同。不管是从题材还是从叙述层面上来看,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书写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在整个中国情爱书写传统中更是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性的苦闷"、"生的苦闷"为主题,这与当时中国留学生所处的弱国子民的境遇有关,更与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及敏感而又多情、自尊而又孤傲的性格有关。而玄镇健由于出身高贵,颇有君子风范,所以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婚姻,更关心家庭、职场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格外探讨了韩国特殊时代情况下知识分子们"生的苦闷"。  相似文献   

3.
《沉沦》是写色与性苦闷的作品。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是“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也无法获得爱情。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欲望,最后抑郁痛苦...  相似文献   

4.
对于民族身份的现代性构成来说,性别视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当代文学中有关中国女性与西方男性的跨国情缘叙述便投射出了一种"中国"/"西方"的民族寓言,而且这一过程在近三十多年的当代文学变迁中呈现出了自恋主义下的民族主义修辞、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被神话之后民族的颓败与性别的沦落、重建性别回廊中的民族身份等不同的文本形态。论文通过不同时代代表性作品的典型分析对此做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5.
日据时期台湾底层人民的遭遇,台湾人的民族性格、身份认同问题,以及更广阔的文化上的“孤儿意识”一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亚细亚的孤儿》中知识分子胡太明忧疑苦闷的生活历程。本文以胡太明为典型,从殖民社会中矛盾苦闷的知识者和身份认同的悲剧性悬置两个方面探析在特殊的台湾经验背景下,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中,在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求中,“自我”在冲突中如何被击败而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幻灭;并试分析胡太明作为日据时期典型现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感伤、悒郁的基调。在作品中,常常赋予他的主人公以感伤、悒郁的性格,竭力表现他们的情欲和性的苦闷,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的心理言行。因此,有人认为他的作品颓废、淫秽,表现了作者悲观厌世的情绪。细读全篇并非如此。本文略陈己见。《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该文写于一九二一年五月,小说借写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真实刻划了一个在异国受歧视被迫害的弱国子民的复杂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时代病”的典型体现者。那么,作品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患这种“忧郁  相似文献   

7.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时,大多倾向于作出低估。这种现象与晚清以来科举制被取消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由于知识分子无法继续通过科举制准确地定位自身,所以他们不得不用重构自身经济身份的方法来确定自身在社会的位置。而这一切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话语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逻辑错位的一种表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用巴特勒关于性别规范的理论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的一些"身份"思想对主体建构的理论来分析安吉拉卡特《新夏娃受难记》一书中主人公艾弗林(夏娃)不断被边缘化而逃离城市的原因。巴特勒认为虽然人生来就有性别的生理基础,然而这生理基础并不是白板,并不是所谓的"自然",这"自然"也是社会规范所塑造的"社会性别"的体现,而主人公艾弗林(夏娃)正是一个无法被"自然化"的存在,他的生理基础被改变,他所在社会的主导权利也改变多次,因而导致他的"社会性别"与"身份"不得不多次建立,以及他内心关于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甚至对于性的概念被完全揉碎泯灭而重新建立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性话语在其发轫之初就把女性身体解放与民族国家话语纠结在一起。在五四知识精英的现代认同中,民族一直是作为男性主体而获得象征意义,女性的性别表征被不断编码,成为男性主体缓解民族焦虑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和阐释空间。由此导致的另一种结果是: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一面往往被忽略,而其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公共性一面则被凸显出来和刻意强调。《新青年》中的“女子问题”讨论,男性论者更多地申述民族自强、国家独立对于女性的要求,彰显女性意识与国家思想相交融的一面,体现出对女性性别身分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现代中国文坛一位极具个性的作家。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性的两种质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进而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在郁达夫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的同时,分析了西方现代文明给他带来巨大影响。郁达夫终其一生在这两种文化的漩涡中求索和挣扎并在文学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过富春江》和《国道飞车记》是两篇较为特殊的文学文本。它们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旅行者乘坐汽车展开旅行的体验,并记录了中西旅行者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比较与认同。同时,我们对这两篇具有跨文化文本特征的游记的解读,也可揭示中国现代游记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弗洛依德主义对《沉沦》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潜意识理论启发了郁达夫小说内心浪漫抒情的表现方法和《沉沦》特有的题材特征;二是性本能理论鼓舞了郁达夫反对封建主义、主张个性解放的勇气,形成了独特的坦诚、自我暴露的毫不讳饰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中,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的追求,同时,在文本背后也体现了郁达夫的传统文化情结.本文从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几个方面,如主体、颓废等,透视了传统文化对<沉沦>的艺术思想、写作构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郁达夫作为当时享誉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不仅在社会活动方面与左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其文学思想、创作实践也呈现出明显的左翼文学特征,可以说,郁达夫在当时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左翼倾向的作家。他真诚地接受了代表时代潮流的左翼文学的影响,努力从各个方面突破自我,表现“生的苦闷”和时代苦闷,成为忠实的“时代表现者”。同时,由于个人的文化心态的制约,郁达夫并非纯粹的左翼,其文学创作又呈现出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早期散文作品在性的苦闷、金钱的困窘和对名誉的诉求三个层面上抒写了他的自卑心态,体现了郁达夫自我抒写的一贯主张,并引发了五四时期对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在南洋代理《星洲日报》主笔期问所撰政论(主要是该报社论)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和鲜明的写作特色,如:论据确凿有力,论析精辟深刻,文风尖锐泼辣,语言形象生动,等等。其成因则在于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贯通中西的广博知识及对敌国内情的洞察。  相似文献   

20.
在以惊世骇俗的笔触描写两性关系方面,郁达夫与劳伦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不仅在写作技巧上为郁达夫提供了足以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它还使郁达夫从中获得了性爱描写的道德勇气。但与此同时,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却又使郁达夫与劳伦斯在性爱描写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