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伶宫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晚年写的一部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共七十四卷,目录一卷。原名《五代史记》为了与薛居正的《五代史》区分开来,后人则称欧阳修著的《五代史记》为《新五代史》,薛居正著的《五代史》为《旧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伶官传》中的头一部分,其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名曰“序”,实际上是一篇政治论文。通过对后唐李庄宗皇帝盛衰的史实,论述国家盛衰成败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阐明了“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总结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观点正确,意义深刻,文笔锐利,情理交融,是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抑扬顿挫得体的好文章,正如明朝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3.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呜呼:感叹词,唉。前人说欧阳修以五代为乱世,所以他所作的《新五代史》叙论,多以“呜呼”开头。盛衰:指一个王朝的兴盛和衰亡。天命:宿命论者所谓上天的意志。《新五代史·唐家人传》中记载李存勖(xù序)将出库物给军,刘后不肯,说:“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遂不发饷,以致身死国亡。薛居正著的《旧五代史》也把  相似文献   

4.
韩国磐先生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老一辈史学家。数十年来,他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史,成就卓著,倾注了极大心血的力作《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等十余部专著相继问世,大大促进了史学界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研究。不久前,韩先生所著《南北朝经济史略》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从而为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的深入研讨作出了新的贡献。早在60年代初期,韩国磐先生就曾撰有《南朝经济试探》和《北朝经济试探》。对南朝和北朝的社会经济分别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和精譬的论述,有力地推动了对南北朝经济史的研讨。两书问世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治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的必读书。将近30年后的今天,韩先生的《南北朝经济史略》,作为厦门大学“南强丛书”之一种而出版,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为被贬官的范仲淹申辩,坐眨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召回任馆阁校勘。嘉祐二年(1057)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排抑险怪奇涩的“大学体”,提倡平实的文风。嘉祐五年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自号六一居士,次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颖州。卒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所著史书除《新唐书》外,还有《新五代史》传世。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所领导的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欧阳修适…  相似文献   

6.
自魏晋南北朝直到五代,华而骈偶的文风盛行。宋初,柳开、穆修、王禹偁等虽然倡导古文(主要是散文),但因他们的写作并没有显著成就,对纠正五代的骈偶文风也就没有起到摧廓作用。 宋代古文的复兴,由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继承唐代韩、柳提倡恢复古文的业绩,用他的写作实绩,才显示出古文复兴的成就。欧阳修的复古理论,主要表现在他的《与吴充秀才书》、《送徐无党南归序》、《论尹师鲁墓志》和《与杜訢论祁公墓志书》等文中。他的理论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欧阳修,北宋散文名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治史出身,具有宏阔的史学观。沈德潜称其《五代史》"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韵"。其所撰写的《五代史》记载了公元907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伶官传〉序》正是在此背景下记载后唐庄宗宠信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的史实,作者的目的是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里的《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在二十四史中,象唐书一样,五代史也有两部:一部是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等人修撰的,凡一百五十卷,后来称《旧五代史》;另一部是北宋中期欧阳修编写的,共七十四卷。称《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材料芜杂,文体卑弱,“繁猥失实”①。可是由于其修撰者大都亲身经历过五代的历史场面,见闻切近。因而保留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新五代史》的编写者欧阳修为北宋文坛巨擘,他的文章远在薛居正等人之上,再加上他看到了  相似文献   

9.
薛居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在二十四史所有的主编人员中,只有他和范晔、李延寿、宋祁四人是属于河南籍的。在薛居正主持下编写的《旧五代史》,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薛居正,字子平,宋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他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终年七十岁。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初期,一生经历了六个朝代。  相似文献   

10.
<正> 欧阳修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其参与修撰的就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二部。前一书他只是修撰者之一,而《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则是其独家精心修撰,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思想,是其史学思想的一次全面实践。关于这部书,学界已从修撰义例、与《春秋》,《史通》的关系、同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然对于其中反映的欧阳修的史学思想,仍缺乏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管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人。  相似文献   

11.
韦庄(?——公元910年),京兆杜陵人,晚唐五代著名的诗人和词家。其一生著述颇丰:《蜀梼杌》载其有《浣花集》二十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载有《笺表》一卷、《谏草》二卷、  相似文献   

12.
齐己考     
齐己是晚唐五代卓有成就的诗僧,有《白莲集》、《风骚旨格》行世。《四库总目提要》说:“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于今者,惟皎然、贯休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休豪而粗,齐己……五言律诗居全集十分之六,虽颇袭武功一派,而风格独遒。”可惜,有关齐已的传记材料很少,现能找到的较早资料如《白莲集》序、《宋高僧传》、《五代史补》、《宣和书谱》、《山谷集》等,记载极为简略,几种影响大的文学史著作,对他从不提及,至目前国内绝少人对他进行专题研究。鉴于此,本文根据五代宋人提供的材料及其它有关记载,结合《白莲集》诸诗,对齐己作一些考证,希望对研究齐己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史》中,《旧五代史》的命运最为悲惨。在它问世后的百年间,便被人讥为“繁猥失实”而遭到冷落,出现了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等补阙著作,欧阳修甚至将它推倒而重写《新五代史》。金章宗泰和七年(一二○七年)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金史》卷十二《章宗  相似文献   

14.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旧五代史"条:"宋薛居正监修,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修于太祖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年)."同书"薛居正"条却说:"开宝六年(973年)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也由他(薛)监修,今称《旧五代史》."查《辞海》的这两种说法均源于《宋史》.前说见《宋史》卷264《薛居正传》:"开宝五年,(薛)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踰年毕,赐以器币.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者则取于《宋史》卷3《太祖纪》:"(开宝)六年夏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编《五代史》,赐器币有差."那么《旧五代史》究竟始修于何时?成书于何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夏四月戊申,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卷15太祖开宝七年(974年)  相似文献   

15.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历史考证的三大名著之一,作者王鸣盛,字风喈,号礼堂,又号西庄、西沘居士。江苏嘉定(现属上海市)人,康熙六十一年(1922)生,嘉庆二年(1799)卒。乾隆十九年(1764)以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五年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二十八年(1768)休官,次年移居苏州。从此闭户读书,“诸文皆辍不为,惟以考史为务”。(《十七史商榷·自序》)历时三十年,著成《十七史商榷》等书。《十七史商榷》所谓的“十七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旧唐书》与《旧五代史》,虽然也曾论及但未计入数内。  相似文献   

16.
尹洙是宋初古文家,同时是一位深于《春秋》的学者,然尹洙并没有关于《春秋》的专门著作。本文以其文集《河南集》和史书《五代春秋》为基础资料,从尊王攘夷、解经方式、正统观三方面来谈尹洙的《春秋》观,并分析成因。  相似文献   

17.
《柳子厚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生活在中唐。自幼勤奋好学,精通六经百家之言。《旧唐书·韩愈传》说他“锐意钻研,欲自振于一代”。他与柳宗元,彼此呼应,倡导古文革新运动。在运动中他立下了“摧陷廓清之功”,(李汉《韩昌黎集序》)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一套以“文道统一”为核心的古文理论,并身体  相似文献   

18.
邓子琴生长于文化氛围浓郁而经济境况困乏的家庭,走的是一条文学-哲学-史学、文史哲贯通的治学道路。其成就主要在史学,可分为佛家哲学和佛教史、礼俗风俗史、唐宋史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四个方面。其主要著作有《隋唐佛教史》(40年代)、《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中国风俗史》(著成于40年代,出版于1987)、《隋唐五代史讲稿》(1957)、《南宋时代重庆在国防上之地位》(1940)、《钓鱼城史实考察》(1962)、《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集》(1958~1964)、《民族社会历史研究论丛)(1960。1963)、(中国少数民族史要略》(1964)。  相似文献   

19.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写的序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改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  相似文献   

20.
韩愈论教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西)人。祖籍昌黎,人们称他为昌黎先生。著作有《昌黎先生集》40卷。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他是当时复兴儒学、反对佛教的旗手,也是新古文运动的中坚,还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曾担任过中央国子学博士、四门学博士和国子祭酒,对地方教育也很重视,并一贯热心奖掖后进,鼓助青年求师成才,有较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他写过《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