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奇敏 《培训与研究》2009,26(4):121-122,133
唐诗英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既要考虑唐诗的音韵、结构和修辞等语言特征,又要准确传达诗的整体意境和文化内涵。本文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的不同译文入手,比较、分析了各译作的语言艺术及整体效果,认为唐诗英译应遵循以意为先的原则,以传达原作的整体神韵为第一要务,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弥补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唐诗英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既要考虑唐诗的音韵、结构和修辞等语言特征,又要准确传达诗的整体意境和文化内涵。本文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的不同译文入手,比较、分析了各译作的语言艺术及整体效果,认为唐诗英译应遵循以意为先的原则,以传达原作的整体神韵为第一要务,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弥补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在某些程度上,针对不同唐诗具体的文本功能,采用符合原诗语言功能要求的翻译策略,不失为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妙处之一。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美学策略体现了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为唐诗英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使唐诗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问题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孙大雨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英诗中译和中诗英译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中国唐诗英译中,孙大雨先生以保留中国文化意象为主,主要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翻译中国诗歌中的民俗文化词汇。通过分析四首孙译唐诗发现,孙大雨先生译诗手法灵活多变,较好地保留了唐诗中的文化元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学上,意象被认为是中国唐诗的精华,而唐诗的美也正是通过种种的文化意象才得以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唐诗英译中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象的传达。本文介绍了唐诗英译中文化意象传达所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汉英诗歌特点的不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唐诗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唐诗英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琳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65-66,71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意境美是诗的灵魂所在。通过对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英译中的意境美研究发现,在唐诗英译中必须注重对意境美的追求,这是意美原则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因此英译唐诗将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叠词既是汉语语言的特点,也是唐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词。本文将以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为切入点,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古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五种常见方法:反复辞格译法、拟声词译法、借助介词译法、解释译法和省略译法,并辅以国内其他译者的译本以及英诗作品做参照,以期抛砖引玉,助力更多更好的唐诗英译本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胡群 《考试周刊》2013,(74):24-25
在中西翻译著作形成巨大文化逆差的背景下,唐诗英译和莎士比亚汉译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本文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此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全球化语境下的唐诗英译应考虑译介方式,考虑效益和受众,使汉语经典的英译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若仅只留意于对字面意思的翻译,则将会大大降低唐诗的真正魅力,于是适当的“填充法”则成为唐诗英译时架构中外文化有效理解、品味、交流的桥梁。翻译中应通过“填充法”的运用,将诗中的画面景色之美、特殊物象的意蕴、话外音与言外意等隐于文字之外的韵味传达出来,对于一些咏史怀古诗歌,还有必要对省略掉的历史背景进行精到的填充。  相似文献   

11.
在唐诗英译过程中,不少海内外汉学家和翻译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相对应格局中,海外汉学家和译者的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居于上位,他们在熟悉的空间里从事翻译,唐诗译文的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国内译文,但有的译文受到了国内译者的批评.国内译者的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尽管处于下位,但却立足于翻译的三美标准,在翻译数量上没有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唐诗,是意境美、音韵美与形式美和谐统一的艺术。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唐诗的英译,其困境早已是翻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依然不乏唐诗英译的上乘之作。本文精选出自翻译大师手笔的唐诗译作,加以分析,联系翻译实践,从多个角度阐述唐诗英译对音韵美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唐诗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但由于汉英语言体系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英译过程中,唐诗典故的美感多有磨蚀,成为语际转换的难点。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唐诗典故英译过程中美感的磨蚀,可采用以下四类语际审美再现策略:一是非代偿式转换,即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二是部分代偿式转换,即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三是动态模仿,即综合性模仿;四是代偿式转换,即重建式改写模式。在中英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译者应通过审美再现策略减少唐诗典故英译过程中美感的磨蚀,在译文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美,以恰当的翻译来促进中西方的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4.
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唐诗的人称指示语英译做出分析与讨论.指出唐诗英译时增补人称指示语往往会导致人称判断的混乱,出现文化亏损并破坏源语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刘炳淑 《考试周刊》2012,(76):18-19
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典籍英译者如何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唐诗英译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笔者以目的论为基础,分别论证"跨文化交际""审美"以及"忠实"三个主要目的在唐诗《送友人》英译过程中的应用,希望对唐诗英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诗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唐诗英译也有百年历史。本文比较研究了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的翻译,表明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表现出唐诗的意美是译诗三美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如何才能达到意美作了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从模因论的角度,可将中国典籍英译看作一项把中国文化模因传播到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根据模因传播的过程,探讨中国典籍的英译传播图式,从而揭示出典籍英译是一项长期的文化进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诗英译是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可分为不同翻译流派,可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本文主要意在通过分析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典故,对比几个英译版本,初步探讨一下唐诗英译中的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20.
每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成,都带着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唐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花园中的奇葩。把唐诗翻译成英文,让外国读者也能欣赏唐诗,这也是中西文学交流的需要,而准确的翻译也是翻译界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英译中的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其唐诗英译中意境美的重要性,要正确地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并将诗意传达出去,就需要译者必须去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诗的意境和文化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