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高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3-135
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而这一危机几乎是从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同时出现的。特别是7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的崛起及其逐渐显现的侵略野心,中日矛盾逐渐被激化。琉球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中日两国围绕琉球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涉。面对此种"双边危机",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同时又是"海防派"代表人物,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正是在应对中日琉球交涉等一系列"海疆问题"的过程中,李鸿章的海防思想逐渐发展形成。  相似文献   

2.
18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公然侵略我台湾,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琉球曾向清政府垦求援助,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拒绝对琉球的援助,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3.
一、日本战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概况据我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理论根据是:(1)帝国主义列强各自侵占中国各地;(2)中国是处在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状态,向来没有形成统一政权;(3)在中国社会里没有自己发展的因素。这就是所谓“中国停滞论”。1945年,天皇制度下的日本自1874年侵略台湾以来的对外侵略的国策完全破产,以及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这铁一般的事实根本否定了“中国停滞论”。从此以后,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者面临着改变战败以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闪电式地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这一侵略战争的目的并非只限于侵占东北,而是企图进一步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动,促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地下降为次要矛盾了;而国内各阶级间的关系,也因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无不激愤,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立即谴责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揭露  相似文献   

5.
琉球群岛处于中国的东部,台湾与日本的九州岛之间,大小岛屿无数,现由日本冲绳县和鹿儿岛县管辖.它与日本本岛形成了天然的海上弧形防线,全线包围和分割我国东海与太平洋的联系,战略位置及其重要.琉球群岛上,曾存在琉球王国,后被日本灭国. 一、琉球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琉球群岛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隋朝.到1372年,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之后,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1375年后,琉球用中国年号,奉中国正朔.清朝入主中原后,中琉册封关系继续保持,大清定琉球二年进贡一次.此后又是二百多年,琉球王国朝贡不绝,称中国为父国.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西方,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加紧侵略欧洲各国,先后占领捷克、奥国、波兰、比利时等国。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把军事主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而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活动。英美帝国主义为了防止日寇向它们的势  相似文献   

7.
缅怀抗战史激发爱国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太原工业大学欧阳天真,段和森翻开中国近代史册,最触目惊心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一连串的侵略和掠夺。在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中,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间最长、最野蛮、最残酷。早在1894年日本军国主...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台,日本陆军开始进驻接管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随着日本不断往台湾加派宪兵镇压反抗,日本明治天皇敕令《台湾宪兵队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是日本政府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控制、使宪兵队机构常态化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为扼杀台湾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服务。考察日据时期《台湾宪兵队条例》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对于认清日本侵略目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前,国共两党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长期对立走上第二次合作。在实施“一国两制”方升的今天,我们回顾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对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以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大业,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蒋介石集团却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坚持  相似文献   

10.
伪满时期内蒙古蒙古族学校教育胡春梅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就狂妄地提出了“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计划。这样,日本帝国主义把军事侵略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思茅地区和临沧地区,曾经发生过两次震惊中外的佤、汉人民团结对敌,反抗英、日帝国主义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伟大斗争.一次是“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的班洪抗英,一次是“阿佤山抗日游击队”的佤山抗日.这两次斗争虽然持续的时间都不算太长,两支反侵略的武装都被国民政府“就地遣散”而告终,但这两次斗争却都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嚣张气焰,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谱写了一曲佤、汉人民团结御敌,万众一心,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颂歌.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亚洲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中日两国、亚洲乃至世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近代史上,日本侵华表现在五个方面: 1.发动和参与侵华战争:1874年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  相似文献   

13.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时期 1.1919年至193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内革命战争阶段。帝国主义侵略:1922年华盛顿会议重新确认“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帝国主义协同侵略中国的局面。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镇压五卅运动,干涉中国北伐战争,扶植蒋介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增长。1931年日本发动“九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的侵略事件。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沈阳、安东(现丹东市),本溪、营口、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地,到1932年2月6日占领哈尔滨止,仅仅4个月18天,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万同胞皆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的缘起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  相似文献   

15.
黄新宪 《教育评论》2007,(5):105-107
1871年,一些琉球居民乘船遇风飘至台湾,误入“牡丹社”,被当地原住民杀死,史称牡丹社事件。日本借这一事件乘机发难,于1874年出兵3000余人入侵台湾。清政府委派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率军赴台,有效地反击了日本的侵略,最终迫使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在处置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福建船政局的相关人物和机构时时出现在清政府的各种函电中,其作用屡屡被提及,凸显其在解决这一重大海防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也折射出当时的闽台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事件发生不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便明确指出,牡丹社一带的原住民区域“系中国辖境,豈容日本窥…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武装入侵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曾是不共戴天的十年冤家的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和平统一的问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指日可待,现在影响统一问题的是台湾。本文试图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和平统一台湾的必然性及实现的过程进行考察,论证台湾回归祖国必将成为现实,从而对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信心。正当国共两党内战正酣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它称霸全球的战略,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正从半殖民地的地位降到殖民地的地位。在中华民族面…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吞并琉球与中日关于琉案的交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次边疆危机的开始。然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期,日本对中国的台湾、东北和华北农村进行了三次惯行调查。这些调查一方面具有非常强烈的侵略性,为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在华侵略权益而提供具体资料和情报;同时因为参与调查活动的人员多为专家学者,故又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先进的理论模式,给学术界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与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18 79年日本吞并琉球 ,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次边疆危机的开始。然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 ,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爆发前 ,蒋介石在鼓吹“中日亲善”的同时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侵华野心也有所认识 ,并且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而逐渐加深。蒋介石虽然也泛谈救亡复兴、自立自强 ,但骨子里仍坚持认为中日两国国力悬殊太大 ,中国开战必败 ,因而把抗日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联合美英之上。蒋氏斑驳庞杂、矛盾抵牾的日本观和抗战观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