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的《记者素质与成名》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如下问题:素质与新闻名篇佳作、记者成名的关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总编辑、编辑、评论员、摄影记者、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具备的特殊素质;记者怎样培养和提高素质;什么是记者合理的动力结构;领导人在培养和提高记者素质上应当作些什么。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揭示了记者成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方甜 《新闻传播》2013,(12):245-246
中国新闻史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名记者,他们在新闻业务上的业绩至今都是学习的榜样。成为名记者往往需要主客观条件的双重配合,然而当前形势下,记者成名面临着诸多阻碍性因素。媒介同质化竞争环境下记者创新难,成名机制中对记者提出了业务和管理运营的复合型要求,以及媒体市场化环境中记者的新闻民工待遇引发的问题,都加剧了记者成名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书讯     
姚文华著的《记者素质与成名》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如下问题:素质与新闻名篇佳作、记者成名的关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总编辑、编辑、评论员、摄影记者、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具备的特殊素质;记者怎样培养和提高素质;什么是记者合理的动力结构;领导人在培养和提高记者素质上应当作些什么。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揭示了记者成名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谈论培养名记者,许多人想当名记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记者呢?当一个名记者又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新华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范长江著作《通讯与论文》可以为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讯与论文》一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都是通讯,共二十二篇,其中十八篇是战事通讯,反映抗日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后半部分是论文,共十八篇,大都是谈记者修养的,也有一些是关于国新社、青年记者协会和韬奋的回忆、纪念性文章.通读全书,觉得长江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新闻战士的形象.从长江的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他成名的奥秘,从而得到鼓舞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我们怀着求知的欲望,爱不释手地读了姚文华的专著《记者素质与成名》(新华出版社出版),深感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近几年,谈论记者素质和修养的文章时有出现,但全面地、详尽地、系统地探讨记者成长的规律,阐述记者素质与成名的关系,这本专著至今还是仅有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首届学术年会期间,我访问了《文汇报》总编辑马达,请他谈谈对培养“名记者”的看法。马达说:“名记者”的提法不科学。这个口号容易给大家一个错觉:能够用什么办法一举成名。其实,成名不容易。《文汇报》花三千美元派一个记者到南极采访,写了些东西,有名了。可是只能派一个,好多记者没这个机会。当然也有个人努力  相似文献   

8.
姚文华同志的这本专著,在书肆上还是仅见的。他系统地全面地论述了提高记者素质的重要意义;记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在不同岗位上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素质培养与提高等方面的问题。这本书总结了中外许多名记者成长的经验,考虑到新时期的新要求,思想性、可读性、实用性均强,有其广泛的读者基础。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如果《大学》真  相似文献   

9.
我师萧乾     
唐师曾 《传媒》1999,(1):38-40
既当记者,就要成名。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名记者”是怎样在两代新闻人手里交接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得了名记者吗?周胜林长期以来,新闻界有一个十分诱人的课题困扰着我。这个课题就是:中国出得了名记者吗?我在复旦大学担任新闻教学研究工作已有34年,一直主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近几年则主讲过《名记者与作品研究》《高级新闻写作》,可以说是专门研究记者...  相似文献   

11.
《新闻编辑论》在第十章中指出了一个新闻编辑成名的正确路径,这就是:靠编发好稿件而成名,靠主办好专栏而出名,靠实施好策划而出名,靠造就名记者而出名,靠写出好报道而出名,靠其他的成就而出名。  相似文献   

12.
你愿意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写作人才吗? 你愿意在这个“培养新闻界明星的‘摇篮’里锻炼成名编辑、名记者或名通讯员吗? 你希望你那个地区的通讯报道事业蓬勃发展吗? 那就请订阅《新闻爱好者》这份普及型的、着重采写实践辅导的新闻知识刊物。《新闻爱好者》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系学生、中小学教师、在乡知识青年和其他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3.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22):22-25
<正>作为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第一位特约新闻评论员,杨禹当前备受国内外关注。几年来,央视多数重大时政直播中均由杨禹担纲新闻评论,出镜栏目包括《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环球视线》《共同关注》《焦点访谈》《中国新闻》《今日关注》等。10月26日,记者在成都对他进行了专访,就新闻评论、记者成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央视与自媒体不是"上风"和"下风"的关系记者:考察你的从业历程,2009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点。这一年,你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谈到队伍建设时,提出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是对新闻和文化战线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新的喜讯。 培养名记者,目的在于通过名记者的宣传报道,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因为名记者知名度大,读者对他的信任感强,同样一篇报道,出于名记者之手,文字功力深,取材角度巧,又有可读性,所以名记者写的新闻对读者会有更大的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一样。从这个意义来讲,培养名记者除了使其本人成名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党的新闻事业,有利于提高新闻单位本身的知名度。 但在培养名记者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记者分工太细,报道面太狭窄。现在各新闻单  相似文献   

17.
《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是一部好书,值得新闻工作者一读。这本书中涉及到一百多位古今中外的名家和当代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西方记者善于捕捉新闻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也值得借鉴。为了使大家学习方便,现将书中提及  相似文献   

18.
最近《新闻业务》的同志要我谈谈培养名记者的问题。我感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还不是如何培养名记者的问题。据我所知,在我们的报纸领导人员当中,要不要自己的记者,要什么样的记者,这样带根本性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个统一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谈培养名记者的问题显然早了一点。要谈名记者,倒不如谈谈对现有的记者如何使用和如何管理。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的名字往往是同他的成名这作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名作品的名记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是吗?人们谈起斯诺,就想起《西行漫记》;淡起范长江,就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谈起魏巍,就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谈起穆青,就想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记者要立志成才,就得尽力探求自己的成名之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出精品。自八十年代以来,新闻界评选优秀作品的活动普遍开展,更加鼓  相似文献   

20.
我看郑重     
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以通讯、报告文学闻名于世。使这位安徽农村少年成长为名记者的,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培养,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石西民、杨西光的关怀,有整个社会和文汇报的支持,当然还有他本人的勤奋拼搏。江迅《我看郑重》一文,对今天奋斗在新闻岗位或者期待走上新闻岗位的青年人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