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清代学者袁枚云:“蚕食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蚕食桑叶,蜂采花,正如人们治学,要不断地吸收知识。吸收是基础,消化是目的,而消化是为了更好地吸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两者只有密切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袁枚云:“蚕食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蚕食桑叶,蜂采花,正如人们治学,要不断地吸收知识。吸收是基础,消化是目的,而消化是为了更好地吸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两者只有密切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学海无涯,如果不吸收知识,说、写的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吸收知识少,见识就浅陋。所以鲁迅劝告青少年说,“学习如蜜蜂酿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有限”。显然,只有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精华,养足底气,打好基础,自然会学有所成。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里,勤搜资料,  相似文献   

3.
学习新解     
清代袁枚 说:“蚕食桑, 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 蜜,非花也。” 蚕吃桑叶,吐出来 的是丝,蜜蜂采的是花 粉,可是却能酿出蜜。这都是由于蚕和蜂把桑和花粉进行了分解加工,再创造,才吐出丝,酿出蜜。这句话说明读书要精思,不可不求甚解,要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4.
“境界”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土地的界限”,引伸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境况”.古人常以“三境界”来形容技艺、学问、功夫的深浅.下面录引几则比较有名的“三境界”说:学习三境界.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认为这是讲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孔子的“学习三境界”观:第一境“知之”,是对学习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能把握学习内容;第二境“好之”,是指笃志好学,学而不厌;第三境“乐之”,是以学习为乐事,全身心投入的审美观念,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  相似文献   

5.
<正> 现代汉语“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如,“这是历史发展中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这是荒谬的逻辑”,指的是某种性别的理论、观点或行为(含贬义)。“学校要开逻辑,干部要学逻辑,中学生也要学点逻辑”指的则是一门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它来自人类的思维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理性大厦的基石。说它古老,是因为逻辑学创立于两千多年以前,而且还是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三个国家同时产生的。在古希腊,逻辑学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他关于逻辑学主的研究论文有6  相似文献   

6.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含义要弄清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创造”“创造力”“创新”“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学问题。根据《辞海》解释 ,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例如《国语·周语》中有 :“以创制天下。”《韦昭》注曰 :“创 ,造也。为天子造创制度。”《韦氏大词典》的解释是 :有“赋予存在”(tobringintoexistence)之意 ,具有“无中生有”(makeoutofnothing)或“首创”(forthefirst)的性质。创造力(creatirity)则是一种创造的能…  相似文献   

7.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思维方式。“理论形态”是指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思维和人类社会的系统的知识的具有一定外部形状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形式。“一分为三”至少有这样三种理论形态及其表达方式:一是“一生二,二生三”式,简称“一二三式”,它是动态的,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特点,而显示出其独具一格的形态学魅力;二是“天人合一”或“对立统一式”,简称“一二一式”;三是“一而三,三而一”式,简称“一三式”或“三一式”。庞朴先生新作《一分为三论》认为,对立统一有三种形式:包容式(亦A亦B),超越式(非A非B),主导式(A统ab)。与“中庸的形态”二者有着相似的地方。笔者以为,“中”应在A、B之间。对于先有两端再有中间,或者说用两端A、B来表达中间的话,共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亦A亦B式或又A又B式,即包容式,具有公(共)、(包)容、全(面)的意思;二是不A不B式或非A非B式,即超越式,具有(空)虚、(虚)无的意思;三是A而B式或AB式,即递进式,具有动(态)、(递)进、(互)补的意思。由A而B,它所表达的“中”,是A、B二者之中某一适度的适宜的正确的位置,至于位点在何方,是以真理所在,以适度为宜。三者的排序,AB式应为第一式,它是基础,是前提,是定位;其它两式,则是对第一式的定性和规范,其中第二式为亦A亦B式,第三式为非A非B式,前者为肯定式,即是肯定A、B之合理的正确的可取的存在,后者为否定式,即是否定A、B之不合理的错误的应该淘汰的因素,通过正反中三方面的束缚,以厘正、权衡、确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再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术语内涵“非指示性”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其核心是“两不”“四自”。“两不”为: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不明确指示问题答案;四自”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二、教学流程笔者在《“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见《语文学习》2000年第7期)一文中试行的是“六步教学法”:自读,定向,研读,讨论,交流,引导。三年来,笔者与课题组的其他青年教师一起,探索出了多样化的“非指示性”教学流程。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是:激趣(一导)—自读—定向—引导二导)—研读—交流—引导三导)—反省…  相似文献   

9.
考场作文材料是命题者“命意”的载体,也是写作者“炼意”的平台.“材料”的本意和命题者的“深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融为一体,写作者要会“炼意”,才能“明意”.审题炼意要实现“稳、准、深”,不妨尝试“三步走”,通过提取信息(逻辑分析)、全面解读(思维指向)和态度取舍(写作定旨)三个环节进行.前两个环节针对材料本身,解决审题的“稳”和“准”,第三个环节侧重于立意,联系社会人生,实现审题的“深”.  相似文献   

10.
一、杨献珍同志给孟一川同志的信一川同志: 四月十二日《光明日报》第三版胡绳同志写的《致友人书》,希望你看一下。特别是该文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段,讲“历史研究者需要学习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几段文章是指研究历史的人说的。把“历史”换成“文艺”,我觉得这几段话也完全适用于研究文艺的人。胡绳同志说,历史研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即定势)所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思维定势是思维的惯性,或思维的惰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袁枚的见解是对的。如果读了而不消化,读了而不理解,且自以为是附庸风雅,难免要出问题,闹笑话。如若不信,请看《梦溪笔谈》中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4.
首先,建立“材料库”的途径。材料的得来一是通过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二是通过观察。而这两方面得来的材料都要记——笔记和记忆。为此,我要求学生都准备一本厚的笔记本,可取名为《采花集》,将自己阅读和观察来的材料,分类记下来。这就叫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 其次,阐述“材料仓库”应记的内容。《采花集》应记的内容,都是为了写作文提供材料。写记叙文、议论文、  相似文献   

15.
(接上期)创造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与集中思维(或收敛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也包括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发散思维以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为主要特点,集中思维则突出概括性、创造性、惟一性三个特征.创造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高级阶段,它的创造功能主要在于从发散思维开始到集中思维完结的"全程思维"之中,只有形成"全程思维"的整体模式,才能实现训练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创造思维又是检验、评价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凡创造思维能力水平低下者,其创新能力水平亦必然不高.所以,我们应当把培养创造想象、创造思维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体任务,切实落实教学训练,这是教法创新的一个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晓慧 《快乐阅读》2011,(19):18-19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这句话中的"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吐丝酿蜜"我觉得就是"创新"。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17.
一、情境教学。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到课文里去游玩,去观察思考,从而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中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的角色为主动学习的角色。二、“蜂音”教学。“蜂音”是从蜜蜂的振翅声引申而来。所谓“蜂音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插入4—6人组成的异质小群体进行学习与  相似文献   

18.
教材指瑕     
张志公先生在《现代汉语》(下册)中讲“组织段与篇的基本要求”时,谈到了“连贯性”与“一致性”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强调了思维的同一性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篇章,不符合“连贯性”、“一致性”的要求,违背了同一律。除了不少同志指出的《甲申三百年祭》选文以外,还有两篇文章存在着思维上的矛盾。一是初中二册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是高中三册的《简笔与繁笔》。《任》文中开头一段说:“弼时同志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根据思维的同一性规律,文章的正文则应而且只  相似文献   

19.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  相似文献   

20.
蜜蜂     
凡酿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乡,则蜜蜂自然减少。__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F__。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王之子世为王。王生而不采花,每日群蜂轮值,分班采花供王。王每日出游两度(春夏造蜜时),游则八蜂轮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头项腹,四蜂傍翼飞翔而去,游数刻而返,翼、顶如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