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铨 《钓鱼》2003,(10)
《钓鱼周刊》2002年48期上有篇文章《调4钓2与钓2调4》,文中说:“在钩饵比重比水大的前提下,钓目只能小于、等于调目,永远不会大于调目”“一些钓友……最后闹出了钓目可以多于调目的笑话。”还说:“这些钓友不知道随着钩饵、铅坠落底,调目也在发生变化。‘调4钓5’实际上是‘调5钓5’;‘调4钓6’实际上就是‘调6钓6’;‘调4钓浮标躺下’实际上就是‘调浮标躺下钓浮标躺下’。”就以上观点我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供广大钓友参考。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中平衡时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半水是个模糊概念”,随着水线长度的改变,会改变水…  相似文献   

2.
张铨 《中国钓鱼》2007,(3):67-68
调漂难吗?调漂调什么?调漂方法五花八门,有没有共同之处?在调漂中应用一点浮力知识,一切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调漂要调出两种"目"——调目和钓目。一、调目和钓目有什么不同大多数情况下,调目是在钓鱼之前,钩坠悬浮时漂尾显示的目数;钓目是在挂饵之后,钓鱼之时漂尾  相似文献   

3.
张铨 《钓鱼》2003,(22)
《钓鱼周刊》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调4钓2与钓2调4》,文章不长却反响强烈。有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评论,一致认为: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可以说,基本上可以作个了结了。读了《钓鱼》半月刊13期上的文章《为〈调4钓2与钓2调4〉鸣不平!》后,又查阅了衣作者的原文,反复思忖,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有必要更深入更细致的探讨,以达共识。争鸣应端正态度和重视论据钓鱼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存在很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十分赞成王钓友提倡的在争鸣中应该“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而不应该“摆出一付盛气凌人…  相似文献   

4.
悬坠钓组用于底钓时,钓目的认定与找底方法密切相关。关于找底的重要性和找底方法,程宁在《钓鱼周刊》2001年2月20日《闲聊找底》和1月20日《找底需要反向验证》两文中对此作了说明。但是,对找底的方法与钓目的认定究竟有什么关系?下钩找底和上钩找底对钓目的认定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程宁没有深入论述。发表在《中国钓鱼》和《钓鱼周刊》上的一系列调标理论和实践文章似乎都未涉及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容易把初学者引入迷路的问题。比如《钓鱼周刊》2001年3月20日《真正的拉饵术》和《春到海狮》两文中对拉饵如何找底作了如下说明:“拉饵如何…  相似文献   

5.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6.
衣善新 《钓鱼》2005,(10):19-19
几年来,《钓鱼》杂志上一直在争论调4能不能钓6,正方反方观点完全对立。表面看来,这是死钻牛角尖的“抬杠”,实际上,这是一场怎么样认识调目、钓目、怎么样调漂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7.
读了《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见《钓鱼》半月刊第10期,以下简称《钓》文)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想商榷一下。关于调目的定义《钓》文对调目这样定义:“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平衡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我认为这样定义调目不正确。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是暂时的,只要水线的长度不确定,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就会因钓线长度的改变而被打破。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只要钓系在“半水”中的位置不同,标尖显示的目数就不同。这样的“调目”有什么用?在自然水域里垂钓时,钓友们用的主线常常较粗,只要漂尖稍细,水线长度对钓系平衡的影响是明…  相似文献   

8.
华朝熙 《钓鱼》2009,(22):24-25
我们使用的钓鱼术语,有时会发生演变,往深层次发展,使之更加丰富生动,“找底”一词便是。最早先说的“找底”是指调漂时,为使调目钓目更加准确,而指钓者必须找到钓点真实的塘底。后来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所钓之塘的底部,往往有着一层沉积多年的泥浆。“台钓”之精准又是这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衣善新钓友的《也谈台漂灵敏与迟钝》(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一文,对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中的论点提出质疑,细读过后不能苟同。 一、调钓几目,调钓灵或钝只能由钓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可墨守陈规,照搬硬套。  相似文献   

10.
刘定龙 《钓鱼》2008,(23):26-27
十五.底钓猾鲫调漂法 底钓猾鱼,最常用、最经典的调漂方法是使用和早期的孔雀翎长身软尾一类的浮漂调3目一线,钓3目一线,抓一线吃口。调3目一线,就是组装好钓组后现场调试,通过增减铅皮使浮漂在钩不落底时水表面只露出3目加大约4分之1目。钓3目一线,就是装好饵后,通过改变浮漂的位置,使浮漂露出3目加4分之1目。只抓一线吃口,就是垂钓时专抓浮漂升降一线的信号。  相似文献   

11.
与钓友交谈,不少人都说:台钓好是好,就是调漂难。《中国钓鱼》陆续介绍了多种台钓调漂做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不太准确,钓友们应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直接影响着台漂的灵敏度。如果明白了台钓调漂的力学原理,正确理解了台钓调漂平衡公式P=G Z S 1/2f,台钓调漂并非难事。 《中国钓鱼》1995年第四期中,屈济道钓友曾在《台漂的“数学问题”》一文里对台钓漂尖做过精密计算:“……该组合已类似精密的测量仪器微量天平了,具有千分之一克的感量水平……每目浮力在3.9毫克左右……”屈钓友的计算是正确的。其实,台漂  相似文献   

12.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钓鱼》1995年1~3期连载了我写的《台钓浅说》一文。文中校漂方法我称为垂直归零钓,是根据悬坠底钓术的特点和我在北京、贵州、湖北等地混养塘、自然湖泊河流中的3年垂钓实践而总结出的一种实用校漂法,它超出了台钓中调四钓二的范畴,是为那些没有条件去标准精养塘钓鲫又喜爱台钓的爱好者们归纳的。因篇幅关系未能详细论述垂直归零钓,不少钓友向我提出质疑:“你这方法和调二钓一没什么区别。”广州林汉明先生(《中国钓鱼》1995年9期10页)也认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14.
笔者前几天遇到刚学悬坠钓不久的唐先生,谈到钓鱼,他讲:“在自然水域垂钓,有两个问题比较复杂;浮标的调整和找底(钓点的水底)难。虽然经常看一些有关垂钓知识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但没有垂钓高手的指点,走了不少的弯路,到目前为止,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有时候钓不上鱼,非常着急,明知是在调标或找底这两方面有问题,终究没有解决的办法,希望能给点启示”第二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相约到大闸口水库,进行实地探讨交流。他用5.4米的炭素手竿,选用的是3号巴尔杉木浮标,调4目钓2目。用的是雾化快、比重轻的香型商品饵。他认为:大水面用长竿,垂钓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钓鱼》杂志刊登的台湾长脑线钓法的文章,我手中共有15篇。边读边实践,经过多次探索,略有些体会。 关于调四目钓二目一钩刚刚擦底。我对此钓法,并不苛求,只能做到相对,做不到一丝不差。我用的是桐木实心软尾小漂,主线和长脑线用的都是竹野直径0.2毫米线,钩是丸  相似文献   

16.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20):22-23
底钓鲫鱼的漂讯可分为:鱼漂定位前的鱼讯、鱼漂定位后的鱼讯和鱼漂定位后逗钓鱼讯这三类。下面我们先介绍定位后的两类漂讯(以调4钓2底钓为例)。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8.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19.
张铨 《钓鱼》2009,(17):24-25
饵重、钩重与调目、钓目、漂尾粗细、钩饵状态、子线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调漂的时候、在钓鱼的时候,如果忽视了钩重和饵重,往往造成调漂或者钓鱼心中无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兹飞 《钓鱼》2003,(16)
看了《钓鱼》第13期《为调4钓2与钓2调4鸣不平》(简称《鸣不平》)的文章,原以为文作者能拿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衣钓友的观点,然而错了。作者仅用一个在玻璃缸中所做的一个实验反证了“钓目是可以大于调目”的结论,批评衣钓友用“永远”二字是武断了点。而对双方观点的根本分歧则认为是“对调目概念的不同理解”,“三位作者离开了衣钓友确定的前提”所引起。《鸣不平》作者站在中庸的立场,对争鸣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这真是一个糊涂法官!钓技争鸣虽不是政治上的原则问题、大是大非的问题,你尽可以按照你的理论观点去指导自己的钓鱼实践。但如果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