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体育锻炼调查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的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及实验,对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和生活满意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个专业在体育锻炼情况上有差异(锻炼时间,锻炼计划的制定等),非体育专业有锻炼的同学在生活满意感上要高于不锻炼的同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又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郭荣娟 《天中学刊》2011,26(5):112-114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6地市8所城市中学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较以前有了明显好转,但仍达不到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基本要求;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锻炼态度、锻炼项目以及影响其锻炼的因素等,存在着性别、年龄、年级等方面的差异。体育工作者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中并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育和健康是高校体育教育永恒的话题,培养大学生进行终生体育锻炼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锻炼有目的的自觉性的反应,有助于学生自觉性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大学生中培养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他们走入社会后不仅自己能坚持体育锻炼,还能带动其他人进行锻炼,对促进社会形成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文章论述了健康体育教育的概念、内容及实施途径,认为高校体育工作应该将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只重视技术培养的做法,将有利于健康的知识和锻炼方法贯穿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促进其以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节奏不断加快,更多人群选择坐在椅子前刻苦学习而不是锻炼身体。节奏的改变削减了人们的锻炼时间,因此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便逐步凸显出来。培养一个人的终身锻炼的习惯要从学校做起,学校体育应当提高对于学生的锻炼培养意识,改革现有的体育锻炼模式,保证学生能够做到体育锻炼的终身性,系统性。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肖萍 《华章》2012,(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都是为了娱乐身心和强身健体,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每周坚持锻炼两次以上的学生人数接近七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天津市6所高校934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消费和体育信息的获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总体上是积极的,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多数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有效.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建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调查法对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6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应加强对高职学生体育观念、体育认识、体育兴趣的研究,了解当前高职学生掌握参加体育锻炼知识的状况,帮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意识;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主观因素方面(如运动兴趣、爱好,健身手段、方法、锻炼项目等)需要,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讨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自我锻炼意识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大连市5所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和选择项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学生体育观念日益更新,大学体育活动课正迎来多元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这与培养终身学习、终身体育锻炼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意识相衔接。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动机明确;锻炼的态度与认识端正;锻炼项目男生以跑步、篮球、足球为主,女生以跑步、排球、健美操为主;锻炼时间上男生以30-60分钟为主,次数以3-4为主,女生以30分钟的时间锻炼为主,次数以1-2次为主。影响我校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锻炼的场地器材缺乏;学习任务繁重;缺乏课外体育指导等因素。并对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思路进行讨论及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抑制学生体能下降及指导学生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