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广告翻译研究离不开对译者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译者为解决广告翻译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要素和选择的心理过程步骤构成了翻译策略。本文从心理认知角度对广告翻译策略的本质进行探讨,并通过广告翻译实例论证元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指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的翻译,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翻译策略来构建新的图式、填充或修正已存在的相关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文化图式的角度分析对民俗名称的理解及其翻译障碍,探讨中国特有民俗名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英语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隐喻认知功能的发现,隐喻研究日趋活跃,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问题发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原型理论、关联理论等理论对揭示翻译的思维过程、准确传达隐喻意象以及确立隐喻翻译策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意象词认知翻译观角度对比评析了《醉翁亭记》中概念性文化意象词和联想性文化意象词的六个英译文版本,旨在比析最佳译文并探索文化意象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析结果发现,各位译者在文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上呈现翻译思想的多元化趋势,而体现融合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所翻译的译文则可较好地实现翻译和谐性,适应当前国际跨文化交际形势,促进文化间的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9.
孙喜晨 《海外英语》2012,(3):139-140
《刘彻》与《离别长江畔》两首译诗皆出自庞德之手,前者译自汉武帝刘彻之作《落叶哀蝉曲》,后者译自唐代诗人李白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庞德以其意象派审美观和独到翻译策略,从读者认知角度出发,实现了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真切传递。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处处流露着宗教意味.杨宪益夫妇秉承着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进行翻译,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独有风味.在处理宗教文化相关之处时,采用了与其他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手段.文章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杨氏对章回目录、专有名词以及诗歌的翻译,欣赏其翻译作品,揭示杨氏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框架理论为指导,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评价和提高译品质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英语长句翻译必须对源语言的复杂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处理译文.这种借助语言结构翻译英语长句较难处理内在逻辑和把握整句意思.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通过研究英语长句翻译过程的认知图式转换机制,尝试性提出相应翻译策略的认知理据,以期寻找其翻译的最佳心智捷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隐喻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归纳,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决隐喻翻译障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样化缺乏解释力;所提出的规避策略收效甚微。本文指出: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而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因此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诗词日臻繁荣,涌现了各种题材的诗词歌赋。但是受到政治环境与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诗人客居他乡,思乡诗词因此勃然兴起。以往对诗词的研究、尤其是思乡诗词大多是从文学和翻译角度进行的,鲜有从认知角度进行解析。而它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指导,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典型的思乡诗词为例,分析唐宋思乡诗词中的四种理想化认知模型,阐释理想化认知模型在突出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17.
移就的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对移就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移就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论来探索移就,并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探讨移就翻译的尝试,提出移就心理空间的映射的移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过程,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译者理解原诗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寻求意象组合与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需理解意象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翻译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将原诗意象组合的最佳关联在译文中进行传递的过程,可以根据原诗意象组合方式所提供的引导读者理解原诗的交际线索,通过改变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尽可能在译诗中转存原诗意象组合方式。译者的最终目的是使类比式意象组合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和原诗意象组合类似的语境效果,并且让译文读者为此不用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相似文献   

20.
刘政元 《天中学刊》2012,27(5):80-82
汉语意象诗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学界在是否保留源文本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英句法差异,提出了汉语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策略。在诗歌中采用适当的异化翻译,保留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