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一鸣: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气候政策谈判是继WTO谈判之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谈判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保护方面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将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中国应从满足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和综合安全的战略角度,系统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活动,通过明确的战略、合理的对策和灵活的谈判为中国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基于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气候保护形势、CO2排放现状和减排政策模拟分析,我们建议:(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我国应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在国际谈判中争取主动,为…  相似文献   

2.
全球减排:方案剖析与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比研究了人均排放权均等原则、Stern(2008)方案、Srensen(2008)方案、王铮等(2009)方案,研究发现:在人均排放权均等原则下,以1990年为历史排放起点是较为可行的方案,与之匹配需要建立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Stern(2008)方案虽能很好地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但是该方案以损失发展中国家较多利益为代价是不公平的;Srensen(2008)方案较Stern(2008)方案降低了对各国的经济冲击,但2100年各国均接近零排放,方案实施困难较大。目前国际减排方案制定的关键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必须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同时必须比发展中国家先行减排。王铮等(2009)的方案在保障全球气候变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减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相对较为公正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孙耀华  仲伟周 《资源科学》2013,35(7):1430-1437
现阶段全球气候谈判的重点是制定国际社会公认的公平且兼具可操作性的减排方案,而碳排放权分配是任何减排方案的核心内容.由于文化背景和国家利益不同,不同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在公平性、可行性及其对不同国家未来发展权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基于罗尔斯正义论视角解读最具代表性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所蕴含的“公平”涵义及其对不同国家未来发展权益和代际公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减排方案,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减排方案更加符合正义论的要求和原则,能充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在代际公平方面,对贴现率选择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经济学家在价值观念和协调减排当前成本与未来收益问题上的不同理解.文章最后指出,我国学者应该加强在气候变化尤其是碳排放权分配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与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不确定性下的中国减排方案寻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王铮等(2010)气候保护经济政策模拟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全球温度变化的不确定性,模拟研究了既适合全球的减排行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减排方案。研究以至2050年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以内、至2100年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为前提,首先模拟了哥本哈根协议下全球减排方案的效果;然后针对中国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总量减排情景展开经济政策模拟;最后在全球温度变化不确定性背景下,比较分析了总量减排方案对我国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短时期来看,总量减排行动将会给我国带来损失,但从长时期来看,适时适量展开总量减排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温度上升不确定的条件下,较优的全球总量减排方案为:至205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前苏联地区比1990年减少50%;中国与其他地区从2025年开始总量减排,至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8%,其他地区比2005年减少20%。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主要来自于IPCC发布的权威且具有重要影响的系列评估报告。大多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IPCC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做出的。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汇率选择会对IPCC报告中诸如减排目标的严重程度、减排责任的分担等情景模拟产生影响。SIKES情景对于汇率的敏感性需要对气候模型进行改进,同时也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冲击不仅仅取决于气候变化本身,还取决于一国的发展水平。未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集中在气候模型的汇率敏感度分析,以及汇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朱卫未  缪子阳  淦贵生 《资源科学》2020,42(11):2170-2183
碳排放控制是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碳排放减额分配方案迫在眉睫。本文以效率评价结果为基础,采用具有公平性质的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和引入保证公平性的减排能力系数构建了基于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的改进型中心资源分配模型,选取了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为算例进行碳排放的减额分配,最后通过基尼系数衡量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需要承担的减排额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②部分传统能源大省(区)的实际碳排放额与目标碳排放额差距较大,处于超排严重且碳排放效率低下的状态,需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并贯彻落实减排政策;③减额分配方案较为合理地提升了省(市、区)的碳排放效率,并且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基尼系数。研究结果不仅为如何有效、公平的分配减排额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国家层面的减排目标分解及省域层面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已经成为气候与环境领域国际外交的焦点,面向2012年后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本文阐述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框架谈判的形势和斗争焦点;分析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与减排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发投资对全球气候保护影响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静  朱潜挺  王铮 《科学学研究》2012,30(4):517-525
 基于LRICES模型,将研发投资引发的技术进步内生化到模型中,在假设各国未来的研发投资处于较保守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分析研发投资对全球气候保护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内生化研发投资技术进步机制的作用下,至2100年,全球升温2.32℃,全球及各国的碳排放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略微反弹的“倒S”型,全球的碳排放高峰为2032年,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前苏联、世界其他地区的碳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2034年、2020年、2034年、2022年、2031年、2036年。虽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较早达到了排放高峰,但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仍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急需落实减排。在研发投资的作用下,文章提出了一个全球减排方案:发达国家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前苏联地区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0%,中国和其他地区从2025年开始总量减排,至2050年碳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该减排方案不仅使至2100年全球升温控制在1.92℃,而且在减排经济成本支出、效用损失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潜在的气候损害性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内禀特征,同时也是减排应对的根本目的。积极的减排行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可能的气候变化损害,带来环境正效益,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相应的宏观经济成本。从成本-收益角度看,中国单边减排行动的经济性如何,适应在改善这一经济可行性方面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的研究在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且各国共同减排协议始终难以达成的背景下尤其重要。基于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集成模型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单独排放控制行动的温控贡献十分有限,且付出的经济成本远大于其带来的气候损失对冲收益;提高气候适应能力是改善单独减排行动经济性的重要途径,且相比之下,适应在减少气候变化损失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赵礼铮 《学会》2008,(3):47-48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报告中对于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立节能减排、荒漠化治理等重要论述,都与气象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影响,提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简要叙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格局与游客行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效益等5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占刚  师华定 《资源科学》2012,34(8):1416-1421
开展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反馈响应研究对于有效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区域气候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有机结合,提出模型互馈集成框架结构,描述了集成中空间与时间尺度问题。将互馈集成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即数据层、模型层、集成层、应用层和结果层。介绍了区域气候模型与空气质量模型之间的数据集成接口和功能集成接口。设计并开发了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互馈集成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模拟和预估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情况,发现空气污染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科技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表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为国际社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建立了基本的政治和法律框架。气候变化外交谈判主要涉及的是与履行公约和议定书有关的问题、机制和进程。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关键科学问题,论述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和意义,提出了参与相关谈判的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常丽博  骆耀峰  刘金龙 《资源科学》2018,40(9):1787-1799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会-生态系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科学评估其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对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候-生计”脆弱性框架,以云南省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尼族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① 哈尼族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较高(0.52),但由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较小(0.44),适应能力适中(0.48),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0.02);② 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低得益于当地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传统的文化组织制度及集体行动机制;③ 不同地区敏感性及适应能力内部结构分化,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制约地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护并发挥好当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及传统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维持较低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相似文献   

15.
易兰  赵万里  杨历 《科研管理》2020,41(10):134-144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同为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环境问题,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在治理机制上,过去一直由环保部门和发改部门分而治之。随着相关治理工作的推进,分而治之的机制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政策重叠乃至互为掣肘的弊端,相应的治理机制创新也因此形成了重大需求。2018年,中国国务院实施机构改革,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被划转到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随即明确了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战略目标。建立怎样的机制才能切实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政界、学界、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项需求,本文基于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和危害形式差异较大,但却“同根同源”的特性分析,阐述了两者协同治理的科学基础,提出了协同治理的机制模型,为我国有效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积极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气候适应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战略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深度减排力度不足导致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为我国应对气候风险、提升气候韧性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国、英国、德国的适应战略演进和治理体系特征,并依据所得启示从适应知识、技术、资金三个能力维度提出完善我国气候适应治理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争取新一轮国际气候博弈主动权、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Policy》2023,52(2):104697
Climate change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roblem to the planet which raises concerns from stakeholder groups about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effect of eco-innovation and climate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We develop a unique measure for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 by considering four components, viz. whether a company suppor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3 on climate action, whether a company is aware that climate change can represent commercial risks or opportunities, whether a company reports Scope 3 CO2 emissions and whether a company sets a target for emission reduction. We measure eco-innovation by using a score collected from the Eikon database that reflects a company's capacity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costs, eco-innovation intensity measured as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s over revenues. We also create an index computed as a composite score by totalling five eco-innovation proxies collected from the Eikon database that reflect companies' effort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 Concerning climate governance, we focus on three proxies, namely the existence of an environmental committee, climate incentives and the existence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s. Based on a sample of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for the period of 2014–2020, we find that corporate eco-innovat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 We argue that firms that adopt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efficiently control pollution and resource use and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 are more committed to climate change. We also find that climate governanc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 We claim that companies that integrate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governance can help address climate chang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ur empirical evidence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rs and policymakers to promote the adoption of eco-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integrate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governance,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梳理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世界主要国家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共性特征,基于ND-GAIN指数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国际比较。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提出优化研发布局、加强技术扩散、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升适应标准、政府绿色采购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其战略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打乱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从正反二个不同的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本文在论述目前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现状与主要结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趋势和我国的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提出了我国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未来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了解影响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非常重要.在对6643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影响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性别因素、对气候变化了解和关注程度、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的认知程度、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认知程度对大学生行动意愿有显著影响.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注,提升对于气候变化影响认知、国际社会应对行动认知程度,进而提高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