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中庸的研究一直是人文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的推进,心理学家以中庸思维为切入点开始涉足中庸这一领域。简要回顾了中庸的内涵和中庸思维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庸思维的测量,并对中庸思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文章的最后对目前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期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简论中庸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最早出自《论语》,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中行”。孟子发展了中庸思想 ,提出执行中而权 ,反对执一。秦汉之际儒家写成《礼记》一书 ,列专题讨论中庸。宋代程朱把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礼记·中庸》被抽出注释 ,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元明清把“四书”列为科举必考科目 ,极大地普及了中庸的传播。中庸思想遂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影 《考试周刊》2012,(44):73-74
"中国英语"是英语世界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英语变体。它是基于规范英语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反应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英语变体。本文通过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来解析"中国英语"。  相似文献   

4.
大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良的人际适应会对大学生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造成消极影响。文章探讨了大学生中庸思维与人际适应的关系,采用中庸思维量表(Mean Thinking Scale,MTS)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CCSAS)的人际适应分量表,对2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庸思维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人际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中庸思维对人际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逐渐升温.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展开,视角丰富、层次不一.后续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应从加强史实材料收集和考证、深入文本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整个中华民族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本文试图从"执其两端,用其中"、"贵和"思想、"时中"观念、"慎独"精神等诸多方面,剖析出"中庸"思想对当今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尚和”“中庸”是中国人人际思维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人际冲突的处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红楼梦》第六十回里的“玫瑰露茯苓霜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人际冲突事件,事件的“圆满”解决折射了中国人的人际思维方式,即“中庸”之道。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中庸人际思维方式的特点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对《中庸》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庸》中的"五行"思想;《中庸》"诚"的思想;"诚"在《中庸》中的"一以贯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五行"和"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其有哪些表征呢?本研究主要从依附性的存在、方法论的贫乏、思维方式的贫困、表述方式的贫困、研究异化等五个方面对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的主要表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开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始发展阶段和失去规范阶段。目前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和心理学科学观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未来方向是:树立科学的“大心理学观”;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化。  相似文献   

11.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物。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印度佛像的形象及特点;二、佛像在中国本土化的基本进程及特征;三、佛像在中国本土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抽取138名被试,使用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考察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的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以及现实利他行为总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利己行为与观念则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提醒3个维度以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研究表明,中庸实践思维的个体更倾向现实.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及其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民族和特定群体的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强调直觉体验,强调中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个体性,强调逻辑思辨,强调批判、反思,强调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本文提出了在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并借鉴西方思维方式长处的基础上,确立起富有分析和实证、弘扬个性、求异求变和发散型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活跃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研究盲目追求理性思辨,由于脱离实践而无补于教育实践的发展,陷入迷茫境遇。受哲学启发,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需要从现成性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向为迷茫中的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叙事研究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向的必然生成物,叙事研究基于实践,面向实践,忠于实践,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对人、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叙事研究出现的异变是由于固守原来的现成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以抓“双基”发展智力为目标的知识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整体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关注生命价值和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三个阶段。研究取向上从塑造“知识人”转向培养“现实生活人”,研究对象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研究方式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改善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呼唤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聚焦制约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特殊场域,研究复杂的具体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改革,需从教学认识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师教学习性改造等入手。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盲目追求理性思辨,由于脱离实践而无补于教育实践的发展,陷入迷茫境遇。受哲学启发,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需要从现成性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向为迷茫中的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叙事研究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向的必然生成物,叙事研究基于实践,面向实践,忠于实践,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对人、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叙事研究出现的异变是由于固守原来的现成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央视和省级卫视、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的统计对比,分析电视新闻的竞争环境,地方电视新闻的劣势表现,并从微观角度深入阐述了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的优势,指出本土化是地方电视新闻的必然趋势。同时,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电视新闻的问题,从贴近性、平民化视角等七个方面,就如何做深做细地方电视新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英语的全球化导致英语的本土化,中国英语就是英语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思维方式结合产生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层面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基于此,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探讨中国四种特殊的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主体中心思维、整体综合思维及螺旋式思维对中国英语语篇特征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应的...  相似文献   

19.
钱雨 《教育探索》2012,(5):9-11
现象学是研究者研究课程的“一条道路,一个过程”.中国的课程研究需要借鉴现象学的观点,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对教育领域“见事不见人”的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提出批判.课程现象学对于我国课程研究的意义在于,必须解构传统的课程概念,重新理解课程事实,用现象学的“关切”探究中国课程话语的意义,使课程研究实现从工具兴趣向理智兴趣的转换,让教与学成为一种伦理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者的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问题也逐渐突显。在筛选和梳理了2007-2016年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概念、研究方向、测量工具及研究结果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并对已有研究中提出的缓解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解决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概括,以期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