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味”范畴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唐人诗文中的“清词丽句”,既是一个审美概念,又属于诗学的范畴。将“清词丽句”作为“一种艺术特征,一种审美境界,一种诗歌风格”进行认识,是“诗圣”杜甫在对孟浩然于“清”、“丽”之诗不断地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理性总结。其后,创作具有“清词丽句”类审美特色的诗歌,即在中晚唐诗坛上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形成了“清”与“丽”之两途:以刘长卿等为代表的大历诗人主“清”,因“浅切”而著称的元白诗派尚“丽”。至晚唐末期,有“诗谶”之称的韦庄,不仅以毕生精力进行着“清词丽句”类诗歌的创作,对他人的“清词丽句”之作予以高度评价,而且还以“清词丽句”为惟一的选诗标准,将唐代“才子一百五十人”的“名诗三百首”,编成了《又玄集》一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关于山谷诗的审美核心,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山谷诗的审美追求最终定位于“个性化”,而所谓“绝俗”、“求奇”、“新变”云云,不过是个性化的外在形式。独创是艺术生命,而个性化则是独创的具体显现。点铁成金,是山谷为反对蹈袭,张扬个性而发的口号;去陈反俗,是山谷诗个性化追求的一贯标的;瘦硬新奇,是山谷诗在个性化追求中所形成的风格;即便是山谷诗存在的某些缺陷,也依然是个性化追求的伴生物。  相似文献   

4.
朱俐俐 《文教资料》2014,(30):21-23
“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严羽为获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门径、研习作品、并进行“悟”等路径,也提出了妙悟的审美标准等。本文拟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范畴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5.
马丽 《华章》2007,(11):219
茶为国饮,兴于唐代,常能引起文人的诗兴.而中晚唐的茶诗有着不同于前的审美特征,那就是以"清"为核心的:清寒、清醒、清癯、清苦的审美特征.大历十才子的茶诗之清肇始其端,士大夫茶诗之清,晚唐僧家茶诗之清,共同表现了这一时代的茶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兴观群怨”说原是孔子从学《诗》、用《诗》角度对诗三百篇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教育作用的全面概括,但内含着孔子对诗乐艺术审美功能、特点的深刻理解和体验。因此,“兴观群怨”之说在后世不仅是“诗教”说和美刺讽谕观念的理论源头,而且它本身及其衍生的概念也成为以审美批评为主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和范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诗作的主要风格是“清”,他的诗中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其诗中“清境”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再论《花间集序》——兼答李定广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里之娼风”不是指在南朝宫体影响下的民间唱曲之风;“雅”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容、情调;“诗客曲子词”与“雅”之间无必然联系;“雅”也不只是词调的用字问题;“清”、“清绝”正因为被唐五代人广泛使用而成为审美标准;欧阳炯反对宫体未必就是反对《花间集》。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公差”的概念来研究汉诗英译的效度问题, 以“夜雨寄北”的英译为例, 认为“以诗译诗”翻译出诗歌的决定性结构, 是汉诗英译本可以接受的最大公差, 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各种文本的审美差异则是诗歌翻译的再创造, 且只能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公差。  相似文献   

10.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范仲淹诗歌发现了“清”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初布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其诗语言清新、意象清淳、意境清空灵动。最后,得出结论:范仲淹以清为美的诗歌审美追求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对此诗的赏析,“诗中有画”已成为共识,尤其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诗中有画”的绝妙代表。而笔者认为,在“诗中画”的背后,更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审美心理,即“和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这个“诗画异质”的见解,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一个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观点。他从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入手,从“画”这个一般概念中发掘出了诗中“画”和画中“画”的个别特性。至今仍有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诵读致精,其教学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抓住“诗眼”和“警策”,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兴味。审美关注和诵读兴味是诵读致精的重要前提,而诗歌中能够引起学生审美关注和诵读兴味的重要“闪光点”则是“诗眼”和“警策”。  相似文献   

17.
来玉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74-75,81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歌审美特征和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等理论,形成了严羽美学思想的三大理论体系。即以“妙悟”说为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审美理想论,至今在诗歌创作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维与孟浩然被历代学者认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前者被誉为“诗佛”,诗以“空灵”见长,后者以“骨貌淑清”见称。因社会地位、出身、信仰等因素导致两者在诗歌审美意境上有较大区别,王诗空灵中见有高华,以追求“物我两忘”为最高境界;孟诗在质朴中显出风骨,以“冲淡壮逸”为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和”或“中和之美”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它肇始于先秦“中和”思想,历代又有许多精僻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不想论证“和”的源流,而只想拍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象征诗派的理论柱石──契合与融合与“与”的相容性,以期对象征诗派与象征诗美的表现形式作一种传统化的审视。一、“和”:一种古典的审美意象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和客体的和谐。而文学艺术作品的勉力——“神”在主体和客体的交接、交汇、和谐中.“‘重庆炳先生在片神”的概念的艺术转化》中认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