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依拉”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至今已传唱了四十六年,回忆起来,初次记谱译词年代,却是一九四零年,迄今已是五十六年了。“玛依拉”是从西宁的义源工厂哈萨克女工中采录下来的,当时未能流传的原因有三方面:①她们唱的速度较慢(她们是被新缰的统治者赶到了青海,流离失所,把一些伤感之情,抒发在玛依拉的身上)。②她们唱的没有现在乐谱上的副歌。③主要的是原来的第三段唱词特别灰暗。玛依拉、玛依拉、白发蓬蓬,从前的金喉咙,沙哑无声,  相似文献   

2.
我们班的同学个个有个性,例如才艺全能的王珂儿、会唱会跳的玛依拉、爱八卦的朱佳宁、做事风风火火的张雨、娇小可爱的赵月……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不爱说话、害羞、内敛、文静的哈萨克族男孩——阿里马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玛依拉》的改编,《玛依拉变奏曲》不仅保持了民族音乐风格,而且吸纳了西方变奏技术和花腔演唱技术,使得该曲很好地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得以传遍我国大江南北。本文旨在通过对《玛依拉变奏曲》的音乐特征分析,以便为音乐爱好者更好地演唱该曲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由吴孝成、赵嘉麒主编的《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一书,已于2006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源远流长的哈萨克文学传统”、“哈萨克文学的先驱”、“20世纪哈萨克诗歌”、“20世纪哈萨克小说”、“20世纪哈萨克散文’’和“20世纪哈萨克戏剧”等六章,约28万字。  相似文献   

5.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新疆哈萨克族迁徙史》评介刘广琴,万雪玉一部专门研究近现代新疆哈萨克族迁徙史的学术专著——《新疆哈萨克族迁徙史》,由该书编写组编写、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部书是“献给新疆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自治县成立40周年”的礼物。它的...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阿依特斯是一种智慧和语言的竞技,这种竞技是哈萨克民间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艺术表演。阿依特斯是和哈萨克民间传统、哈萨克民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哈萨克民间普遍的语言心理和传统的民俗生活共同构筑了阿依特斯的传承空间。只有保护阿依特斯赖以传承的空间,保护阿依特斯具体的哈萨克语境,保护阿依特斯的民俗文化土壤,在民间传承当中,阿依特斯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清代阿尔泰地区哈萨克源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在阿尔泰地区较大规模的出现是从道光初年开始的,同治三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以前,清朝对哈萨克防堵、驱逐比较严厉,但仍有一些哈萨克潜入阿尔泰地区,同治三年以后随着十二柯勒依部哈萨克迁入哈巴河地区,北部阿尔泰淖尔乌梁梅的大量哈萨克进入阿尔泰地区内附、潜居,这一地区逐渐成为哈萨克在中国的一个主要聚居地。哈萨克大量进入阿尔泰地区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为以后科、阿分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2003年实施改版之后,部分特色栏目日渐成熟,开始引起读者的关注,它们是——“哈萨克文化研究”: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的哈萨克族现有120多万人,其中最集中的聚居区就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灿烂的文化。哈萨克族从古至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学者和诗人,阿拜、艾赛提、阿合提、唐加勒克、库尔班阿里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哈萨克民间文学是一座丰富的宝库,目前已搜集到长诗250多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我国9种现代突厥语言中的第二大语言,是哈萨克文化的载体,处处都打上了草原文化的烙印。对于这样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学和语言的研究,是伊犁师范学院这所唯一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种人才为主的高校的责无旁贷的任务。在新疆唐加勒克研究会和学院哈萨克文化研究所的带动下,正在努力把哈萨克语言文学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哈萨克文化研究”这一版块,就是集中展示哈萨克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艺术研究、教育研究、民俗研究等的平台,其中也包括对哈萨克现代杰出诗人唐加勒克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的文学史没有比较系统的汉语研究或介绍,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专门人才——精通哈萨克语的汉族学者和精通汉语的哈萨克族学者少之又少,更不要说精通语言之外还要谙熟哈萨克文学;二是缺少有力的单位或组织。因此,伊犁师范学院编写的汉文版《哈萨克文学简史》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让更多读者在更大范围内了解和借鉴哈萨克文学遗产,有助于促进真正展示中华民族文学全貌的中国文学史的诞生,这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民间叙事诗“四个四十”是外来文化在哈萨克民间文学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奇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兄弟民族文化对哈萨克民族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开放心态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成就了哈萨克民间叙事诗“四个四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在众多翻译家的努力下,一大批哈萨克文学作品被陆续介绍给广大的汉语读者。众多汉译文本的出现,对哈萨克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以现有的翻译成果而言,一些汉译文本存在不少语言瑕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优秀的哈萨克文学作品的感知与了解。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哈萨克文学的独特魅力,应该进一步提高哈萨克文学作品的汉译水平。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是一种集竞争、娱乐、艺术、观赏、趣味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哈萨克族传统体育都有其别具韵味的特色。传承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佳路径就是学校教育,哈萨克族体育教育不仅需要强健学生体魄,还应实现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分析了哈萨克族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促进哈萨克族体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对策,开发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主体。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的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哈萨克族的先民。"哈萨克"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十五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式摔跤作为哈萨克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体现着游牧民族的一种力量和技巧的较量,是深受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学校是文化传播的基地,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摇篮,根据民族地域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引入哈萨克族式摔跤,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举措。本文以课外活动为主开展技能训练,以传承文化为主开展竞赛活动等,来对哈萨克式摔跤在学校教学中的模式与课程设置进行探讨,以期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新疆哈萨克族媒体语言生活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了新疆哈萨克族媒体语言使用的情况.解读了哈萨克族如何选择与使用媒体语言这一问题,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语言生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有这样一句谚语:“前轮向那里走,后轮就向那里走。”为了研究哈萨克民族形成问题,有必要首先简要地引述以往专家们的权威性见解。 1、苏联列夫申曾记述了关于哈萨克族源和民族形成的七种传说: (1)一七七一年被派到吉尔吉斯草原追击卡尔穆克的利契可夫上尉的日记上有一则记录哈萨克族源的文字:孔杜古尔可汗死后,前妻儿子同后妻儿子发生争执,后者偕同三十三名流浪者,共四十人躲避到草原去,被称为吉尔吉斯——哈萨克或是四十个哈萨克,意即四十名骑士。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是新疆哈萨克"民考汉"青年亚文化作家群的先驱者,双语学习的经历使他受到了哈萨克文化与汉文化的双重熏陶,并逐渐内化成一种跨文化眼光。他的书写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而民族意识始终蕴藏在他的文字中。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哈萨克入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居住在新疆东部哈密、巴里坤一带的哈萨克族一万余人,分四批先后进入甘肃境内。随后,入甘哈萨克的大部分继续迁徒,一部迁入青海,一部流亡国外印度、巴基斯坦,一部返回新疆,一部留在甘肃。从此,甘肃新添了一个兄弟民族——哈萨克族。本文拟就哈萨克族离新入甘的原因、人数和经过,以及入甘后所受迫害、抢劫的原因和继续迁徙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少数民族史专家、同志,请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9.
15世纪中期建立的哈萨克汗国社会处于宗法封建制阶段,哈萨克汗国的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用批判的眼光借鉴并吸收乌孙及突厥等各种古代民族习惯法、蒙古法制经验和伊斯兰法中的一些内容,在自古相传的哈萨克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制定了哈萨克汗国的三个法典,即《哈斯木汗法》、《额什木汗习惯法》及头克汗制定的《七项法典》,创造性地融汇成哈萨克汗国法律制度。哈萨克法典中的习惯法与宗法封建法具有互通性,两者在互动中彼此渗透,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了更大社会范围内的一种相对完整的秩序,在当代中国的哈萨克族地区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的部分论文被汇编成《哈萨克文化研究》出版,这是一件好事情。它无疑给阅读者免去了在一大堆杂志中检索的麻烦。一册《哈萨克文化研究》在手,便可以阅读到许多精彩的文章。同时,这部《哈萨克文化研究》的出版使我们看到了伊犁师范学院的领导对哈萨克文化研究的重视。这部书是由该院的院长赵嘉麒积极策划完成的,他并且担任了该书的主编;我们也从这部书里感受到了伊犁师范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对哈萨克文化研究的热情。《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创办20多年,吸引了学校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