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要素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基于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选取全国27个具有明显产业集群现象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相关指标值,发现出口贸易集聚、资本要素集聚及企业单位数量集聚与产业升级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新要素和人才要素集聚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反而不明显,由此判定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推动要素集聚向人才化、平台化、高端化、战略化发展将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基础上,从政府维度与市场维度出发,运用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级的面板数据,构建莫兰指数,同时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外溢效应;政府政策、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关联产业以及城镇规模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有助推作用;比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对具有较高收益的金融业、城镇化更具有偏好性,因而对新兴产业发展存在抑制效应。为此,应转变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偏好,增加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测度与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聚式发展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利用空间集聚指数法和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区位熵对2003-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及其绩效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地理集聚度较高且上升明显,但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结构效益在下降,各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结构素质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差异明显且变化趋势不同.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度与绩效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产业地理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Fmn系数等,以宁波市下辖的11个区县为例,考祭其制造业在1998-2009年间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宁波制造业产业的集聚度总体上属于上升趋势,但是其中有向下的波动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产业的集聚度变化差异较大,集聚水平不一.  相似文献   

7.
高校集聚现象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目前的相关研究由于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透视高校集聚现象可以发现,在高校集聚体内地理和组织上临近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关系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交流、共享和整合.从而获得明显的经济优势和知识创新优势。可以说,集群是高校集聚现象的本质特征。高校集群概念的引入不仅凸现了高校集聚现象的本质,更有助于统一现有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使产业集群理论向非经济领域的迁移成为可能.将高校集聚现象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聚的国家工程中心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产业集聚视角下工程中心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认为工程中心产业集聚化程度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表现在:产业集聚化程度较弱、科技中介服务能力较弱、产业集群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和政府对工程中心产业集聚的扶持不够,并就此提出促进工程中心产业集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研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依赖于对产业集聚水平的有效测度.研究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方法,对于促进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当前国外产业集聚识别理论和测度方法进行了综合介绍与评价,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为研究区域产业政策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以20个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20个大类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中主要的3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很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同时发现,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江瑶  高长春  陈旭 《科研管理》2020,41(3):119-129
本文基于419份有效问卷的一手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知识溢出和互利共生两个视角研究了我国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知识溢出和互利共生作为中介变量,分别影响人力资本、相关产业与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之间的关系;文化环境和政策措施对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作用;市场需求对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并不显著。结论为充分认知中国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国家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互联网通过链接实体经济,能够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力图揭示中国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的协同集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寻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否对产业协同集聚和结构升级产生异质性作用。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协同集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同集聚起中介作用。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协同集聚,协同集聚的中介作用仅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整合集聚经济理论、资源观理论和制度理论三种理论视角,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21个样本,对产业集聚程度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在不同的集聚程度下,产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别:集聚程度较低时,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创新,而多样化集聚抑制创新;相反,集聚程度较高时,专业化集聚不利于创新,而多样化集聚促进创新。此外,企业开放式的创新战略能够有效提高多样化集聚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在运用变系数模型(LSDV)测度各地区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本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力资本错配为门限的产业集聚驱动创新绩效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研究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门限特征及地区异质性。结果显示:医药制造业专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限于人力资本错配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研究将28个地区划分为人力资本高度错配地区、人力资本中度错配地区和人力资本低错配地区三种类型;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机构数量显著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外资依存度对创新绩效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9.
准确把握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可以为产业合理布局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Theil熵、地区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其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集聚方向顺时针旋转,西南部地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沈运红  黄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88-196
本文使用EG指数测算浙江省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发现集聚产业集中在低端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制造业。随后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互联网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产业互联网对不同产业结构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产业互联网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弱化作用,而对高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发展显著弱化低端技术制造业集聚,而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集聚;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会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