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致远,号东篱老,大都人,约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年以后。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因其杂剧有不少“神仙道化”题材,所以这位“曲状元”又被人称为“马神仙”。同时,他对散曲创作的贡献也很大,尤其是其隐逸散曲把元曲中的隐逸情调提升到了哲理层次。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儒家孔子的手段式待时之隐思想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3.
《高祖还乡》是一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而散曲则是诗歌的一种。不过这两者在形式上又有联系:杂剧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要按谱调来写的,它们的关系很象今天的诗歌和歌剧。这两种文学样式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历来被笼统地称为元曲,近人吴梅等人为了把这两者区别开来,才把没有科白的曲称为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差不多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是一支曲子;而套数则是按照一定的声律规则,联缀起来的几支曲子合成的一套曲子。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就是用[哨遍],[耍孩儿],[煞]等八支曲子组成的套数。 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据元人钟嗣成编写的专门介绍元曲作家的《录鬼簿》说:睢景臣“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对他的《高祖还乡》评价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相似文献   

4.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散曲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人常言,在元曲四大家里,马致远的散曲为第一。他之所作意境高,范围广,从而提高了散曲的地位,使之继唐诗宋词而成为诗史上的代表。马致远的散曲历来享誉甚高,从元代的周德清、明代的朱权、李开先、王世贞、王骥德,到清代的李调元、凌廷堪等人,都对之推崇备至。现在流传下来的马致远的散曲,在元代前期曲家的作品中要算最  相似文献   

6.
朱彝尊是清初散曲大家,他把作词的方法带入散曲中,使散曲日益丧失了亢奋激越的风味,与诗词无大差别。其散曲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隐逸情怀,清新淡雅;深情绵邈,辞隐情浓;质朴自然,不加雕饰。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元曲大家,尤其在散曲创作方面成就更高.他的散曲具有感士不遇的主题,涵虚浑化的意境和旷达清丽的艺术风格,作品数量也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赵静 《时代教育》2010,(9):146-147
元代散曲盛行,涌现了大量以叹世隐逸为主体的散曲,曲作家们在曲中揭露、批判了元代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迫发出了隐逸山水田园的呼声,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政治态度,本文简单介绍了叹世隐逸作品的内容,又从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道家避世思想的角度浅析了这类散曲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宋词之后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产生于金、元,盛行于元、明。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相似文献   

10.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1.
阿里西瑛是元代中后期散曲作家,他仅有的几支散曲,反映出丰富的思想状态及其存在方式。有别于元代文人的隐逸主调,西瑛的曲作表现出对隐选身份的废置,以及友朋唱答与寄意山水等体现隐逸情趣的生存方式的弃置。这种“多余人”式的存在,与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相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14.
<正> 元代戏曲大师白朴不仅在戏剧方面享有元曲四大家的盛誉,在词和散曲方面也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词存世的一○四首收于《天籁集》之中,散曲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首,明代以前无单行本,直至清初杨希洛才将其散曲搜集起来附在词集《天籁集》的后面,名之曰《摭遗》。一九六四年隋树森先生编《全元散曲》,又增补了一部分,到这时才算有了一个较完全的白朴散曲集。  相似文献   

15.
薛昂夫,元代散曲作家,正史无传,孙楷第《元曲家专略.续编》考之生平:“薛昂夫本西域人……其汉姓马,故又称马昂夫……其号曰九皋,故又称马九皋。”从历史分期看,薛昂夫属于元后期散曲家;从元散曲发展阶段划分,薛昂夫属于元散曲鼎盛期作家。因为明人治元曲,胸中横亘着一个夷、夏之别的正统观念,所以薛昂夫很少为人提及。《录鬼簿》中不见薛昂夫的名字。明初大曲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他一人的三个名字误为不同的三个作家,一曰“马九皋之词如松阴鸣鹤”,二曰“薛昂夫之词如雪窗翠竹”,三曰“马昂夫之词如秋兰独茂”,薛昂夫其人其曲就更…  相似文献   

16.
王恽是元曲初具波澜时期的一位散曲作家,今《全元曲》录存其小令四十一首。在元曲俗化潮流中,王恽的散曲保持着诗词雅化的倾向,使其四十一首小令也颇具特色,虽然其所持元曲观念遭遇后来者微词诟病,但体现了元曲在当时当发展的另一个审美倾向,这对准确认识把握当时散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代人白朴以杂剧创作而闻名,位于"元曲四大家"之列,而其散曲创作也颇有成就。现存题白朴所作的散曲共四十一首,经笔者考辨,其中有6首非白朴所作。  相似文献   

18.
饶有新鲜趣味的元代散曲和同时代的杂剧共称为"元曲",是有元一代之文学。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以及其它的方面来看,同是韵文大家族成员的元人散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充分张扬市民情趣,这大大开拓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被喻为诗坛的一朵"奇葩"。之所以如此,多半由于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以及文学氛围所决定。本文试图从元代社会、元人散曲的创作者及元人散曲的接受者三个角度对元人散曲中之所以出现如此浓厚的市民情趣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9.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朝前期著名杂剧、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最早见于元人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和元人无名氏所选辑的《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二书。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履历不能确考。少年时期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几年,参加过元贞书会,是个很有影响的杂剧作家。据记载,他著有杂剧十五种,至今尚存《汉宫秋》、《青衫泪》等七种。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中…  相似文献   

20.
隐逸思想是元散曲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元散曲的隐逸思想之中包含有三大要素,即:用历史意识慨叹社会,用天命意识参悟人生,用生命意识强调自我。命途多舛沉郁困顿的散曲作家们正是藉着这三种意识的支撑,在苟全性命的同时获得了灵魂的高蹈和生命的舒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