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联大的组建使得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一时间教授云集、名家荟萃,从而形成了阵容强大的学人群体;联大学人的学术视野既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具有广阔的西学背景,尽管他们有学业背景的差异,但普遍关注民族命运与国家发展前途;西北联大学人的学科分布及其特点,为日后西北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联大学人极为关注与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体现出严谨的教学态度与作风。  相似文献   

2.
西北联大的产生主要缘于国民政府在抗战背景下实行的"后方战略",而非学人自主自觉的学术生成。这导致了西北联大后来的曲折变化和最终的落定状态。缺少学人自主自觉的耦合使西北联大的精神文化长期处于无根状态,这样的大学是难以坚守的,这也是西北联大长期以来少有人关注的主要原因。在西北联大的兴衰起落中,行政力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术自觉与自主并未真正形成,保障学术自觉与自主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西北联大的案例给当下中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确立学术自主,唤回学人自觉,并加速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各种条件下提升大学品质的通用密码。  相似文献   

3.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争.胡适以世界大同主义为指导,坚持个人自由与民族复兴并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蒋廷黻则以民族危机为逻辑起点,坚持民族复兴优先于个人自由,主张暂时搁置自由主义,在中国实行专制政治.他们各自执持的世界大同主义、民族主义,都形成于留学美国期间,是引发论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争.胡适以世界大同主义为指导,坚持个人自由与民族复兴并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蒋廷黻则以民族危机为逻辑起点,坚持民族复兴优先于个人自由,主张暂时搁置自由主义,在中国实行专制政治.他们各自执持的世界大同主义、民族主义,都形成于留学美国期间,是引发论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于抗日烽火中艰难办学,保留了民族图强的知识火种,也为后来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西北联大师生扎根西部、教育救国的精神需要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发轫于西北联大在汉中时期的古路灯火,传承了西北联大优良的办学传统,弘扬着西北联大兴学强国的宝贵精神。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使命,西工大薪火传承,继往开来,续写兴学强国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著述文献,是学人学术成果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学人思想、智慧、才华的结晶。历代广西学人著述文献,不仅记录、反映了广西学人、先贤的学术主张、学术思想,亦反映、体现了他们的学术精神,历代广西学人的著述文献所表现出的优良的学术精神,如积极向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与严谨治学的精神等,值得今天从事桂学研究的学人,尤其是从事广西文献研究的学人深入地挖掘与宣扬。  相似文献   

8.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其内涵有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和从功利到理性的飞跃,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终极追求。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之所以能兼纳两种不同,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和个人特有的经历有关。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今后处理国内各民族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恢复民族精神"的强调,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添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发展和进步。其"反帝"主张的明确提出,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抗战时期有过一定影响力的内迁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仅是抗战时期汉中作为后方重镇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而且奠定了战后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西北联大的研究十分薄弱,这与西北联大存在时间短、撤离后没有在原址留下办学实体、地方政府未能对西北联大给予充分重视等因素有关。加强西北联大研究,对于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启迪后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教育家雷沛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沛鸿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主张根据民族生活建立适合国情的“国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体系”。其要旨为:启发民族的基本观念;唤醒民族意识;培植民族的自信力;恢复人民的自觉心。从而肩负起中兴民族的使命,以教育为工具,创造新文明,建立新秩序,为国家奠定新基础。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它表现为,四个现代化需要:大力培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视农村教育,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发扬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化遗产,再造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1.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洲民族主义有不断向聚合性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通过欧洲民族认同对象的转移与民族利益合作观念不断增强两方面体现出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民族认同对象由民族国家向欧洲地区整体转移是一种发展趋势,而且一体化中欧盟成员国的合作观念不断增强也是一种趋势,从而使得欧洲民族主义向聚合性方向发展.这种聚合性发展趋势对欧洲一体化产生积极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方光华 《教育》2012,(35):58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国民政府同时决策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2日,长沙临大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3日,西安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虽然西北联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只存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但人们习惯上仍然视1946年以前的国立西北五校为西北联大。在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西北联大及国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贯之精神",  相似文献   

13.
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亡国灭种"的想象是国人对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一种最坏的预测,它所激发的民族情绪虽然使得传统民族主义暂时填充了"保国"、"保种"的内涵,但是,在文化歧出的大势中,对"国"与"种"的理解分歧,不仅阻碍了清政府主导的大一统国家的近代转型,而且也使东渐的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话语霸权,从而引发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时代与民族帝国主义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在民族主义时代,《新民丛报》学人更倾向于争取个人自由,但是当西方列强进入民族帝国主义时代时,《新民丛报》学人过多地看到了西方列强对落后国家的渗透和侵略,从而在心理产生了排斥列强的焦急情绪,因而也就把对个人自由的重视转向争取国家自由的重视,甚至提出了要国家主义不要民族主义的口号。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中国近代学人提出的“学术独立”观念一直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事实上,立于近代语境深入考察其含义实多歧而微妙。第一,它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侧面,寻求中国学术能独立于西方,应对西学东渐的回应。以张之洞“中体西用”为代表的思想,实为产生中国学术应独立于西方之观念的源头。但从清末到1930年代,近代学人对学术独立于西方的吁求,并非学术上的保守,而是立于吸收西方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赋予五四运动以社会性别:女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队伍中,曾因男女有别的传统性别规范而使女学生缺席。是女学生的积极抗争和主动参与,才开启了男女学生一同做事和合室办公的新风尚。五四运动中,女学生以民国意识和民国责任为号召,以“女学生”的身份参与到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运动中,体现了女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近代中国建设独立民族国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妇女不仅在场,而且是推动政治发展进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在辛亥革命宣传和组织过程中,孙中山依次提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革命纲领,首先提出的是民族主义革命主张,民权主义只是被看作民族主义的结果和延伸,民生主义也没有找到与民族、民权主义对接的现实途径,革命的起点还是民族主义,得到广泛响应也只有民族主义"反满"这一口号。辛亥革命正是在"反满"旗帜下迅速取得成功的,由于袁世凯是汉族,孙中山被迫作出让位于袁世凯的选择,过早地结束了民族革命,导致政治革命失去了依托也随之被终结。  相似文献   

18.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之一,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传入和影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西方各国在从前近代的王朝国家走向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追求目标。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后者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论战。其结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选择。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9.
清末政治风雨如晦、风云诡谲之时,是倡行改良,还是号召革命,构成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斗争焦点。康有为在戊戌前后“一以贯之”借董子学以推行其改良主张;章太炎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换过程;刘师培以董子学比附现代民主之义和民族主义,并反驳改良派的理论根基公羊学,以此来驳斥改良,宣传革命。章太炎、刘师培与康有为的争论,表明上是古文经对今文经的学术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革命与改良的政治斗争,体现了社会上改良思潮向革命思潮的一轮转换。  相似文献   

20.
实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做好文化传统传承和当代学术建设两翼。"通三统"是文化传承的根源性途径,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以民主政治观念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需要传承的三大主要文化,其它各种文化传统亦应予以崇敬和继承;独立性是学术发明的根本基石,可通过多元化、民间化和制度化予以保障;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学术建设的必由之路,任何民族都需要建立文化主体性才能获得文化认同,民族国家才能得以凝聚和发展。实现学术中国化,需要政府、民间和学者三方作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