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尼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哈尼族先民由于农耕活动时间较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当其父系氏族制开始衰落之时,汉族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受汉族封建社会包围的情况下,就丧失了单独建立奴隶制度的条件,有幸跨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奴隶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跨入氏族制阶段后.首先进入的是母系氏族制。其原因在于在当时的群婚状态下,子女只能够确认生身的母亲而不能够确认生身的父亲。这必然导致“母亲”(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制确立以后,原本较模糊的男女分工在“母亲”的主持与分配下开始变得明确起来,但这种明确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程度。男女之间较明确的社会分工至多只能是母系氏族制确立的结果,而绝不是母系氏族制确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如何归纳和总结浩渺纷繁的史实,是教好、学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的第一个关键。现以国家师范教育司编写的《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自己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经验,谈谈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期对解决归纳、总结各阶段历史问题有所帮助。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时期此期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即人类最初的发展历史。应主要把握氏族制是如何由“北京人”时期经过“山顶洞人”时期而发展为“仰韶文化”时期的。母系氏族时期是氏族制发展的繁荣阶段,要把握好此期氏族制的特点。在父系氏族…  相似文献   

4.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和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本文运用法社会学与民族法学研究方法,对蒙古古代历史上具有准法律意义上的忽里勒台制、氏族别乞制、祖先祭祀制、血亲复仇制、结安达与那可儿制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问题进行了考述。提出了这些社会规范对蒙古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控制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否具有选择性?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条件下,是否有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人们在讨论奴隶制问题时的又一重大分歧。在有些人看来,“五种生产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各民族在原始氏族制解体以后,如果没有特殊的历史原因的影响,都“必然经历”奴隶制社会,因而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必经”发展阶段。各民族历史的发展,从  相似文献   

6.
彝语支民族婚姻家庭形态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不同类型的婚姻家庭形态.有洪水神话传说中早期"血缘婚"的遗迹;有氏族外婚制的母系氏族"走婚"制婚姻家庭形态;有"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婚姻家庭形态;有双系家庭;有"转房婚"和"抢婚"习俗.这些活化石似的婚姻家庭形态对探讨人类社会婚姻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名词解释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是因血统的束缚、生产资料氏族所有制、集体的生产和消费、氏族的风俗和宗教的崇拜而统一起来的。在氏族制的历史发展中,有两个连续的阶段——母权制和家长制——被替代了。母权制时代,计算氏族内的血统关系,是要按母系进行的;妇女在氏族内占有优势的地位。在家长制时代,母系家族被大的家长制家族所替代,计算血统关系开始按着父系进行了。由  相似文献   

8.
一、夏禹殷周时期,这里指的是盘庚迁殷以后、宗周复灭以前,按照一般说法,约当公元前十四世纪末叶至前八世纪中叶。这时,黄河中下游许多地区都已处在奴隶制社会,但当时的传说和记录很少传述这样性质的社会历史,而主要是在传述氏族的历史,其中更多的是氏族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在氏族的神话中,氏族神的传述又占了重要的部分。本文拟就氏族神的有关传述,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Ⅰ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1 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道德观念表明 (   )A .私有观念从来就有B .人们生来就不平等C .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社会D .国家将永远存在下去2 “氏族制度的伟大 ,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 ,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这段话表明(   )A .氏族制度的局限在于不公不大B .氏族制度的伟大在于平等C .氏族制被奴隶制所取代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D .氏族制度的伟大在于它是人类理想的“黄金时代”3 …  相似文献   

10.
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经过长期的渔猎采集生活,大约在公元前两三千年,开始出现了玉米种植经济.从此他们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形成各种不同的印第安人集团——氏族和氏族联盟,到十六世纪欧洲殖民者侵入之前,各个部落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多数处在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阶段,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但是,从墨西哥沿中美洲危地马拉到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即沿中部太平洋岸一带地区,却达到了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先后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文化中心,玛雅文化就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代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简要概括地说明了以宗族为本位的先秦社会组织的两种主要活动:祭祀与征伐。这是维系当时社会存在发展的两种主要活动。先秦时代的什伍制度就是进行这种双重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作为军事战斗编制的什伍制度已有人作详细论述,本文则试图从先秦时代宗族组织的存在形式、组织关系、演变过程及历史影响等角度来论述当时的什伍制度。这或许能够更清晰具体地把握当时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脉络。 一 大抵上刚迈入文明历史门槛的民族的社会组织,不但未能完全割断与氏族组织联系的脐带,而且也保留了氏族组织十进制的形式特征。摩尔根在《古代社会》“罗马人的库里亚、部落和氏族”这一章中论述罗马氏族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四个组织阶段时说:十个作为社会制度基本单元韵氏族组成为库里亚(相当于希腊人的胞族);十个具有氏族制度下若干氏族属性的库里亚组成为部落,而在由它们组合成的一个氏族社会中总共包括着三百个氏族。古代中国的先秦社会组织亦基本如此。《尚书·尧典》云:“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周礼·地官·司市》云:  相似文献   

12.
原始社会并不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采集经济时期,土地不是生产资料,只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存在对土地的占有制问题。进入农耕文化之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实行的是部落或氏族占有,对别的部落或氏族来说,是集体所有,是扩大了的私有,在其内部是共同占有,是公有。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个体家庭的诞生,财产私有已成为历史的潮流,生产资料由氏族集体所有向父系家庭公社所有和个体家庭所有转化,最终向私有制转化。土地私有制的最终确立,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氏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务件下的独特创追.可以说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翻译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上古传说中关于鲧与共工的故事颇多,且二者的读音相同,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帝系:共工是氏族名,炎帝后裔,鲧是失败的治水英雄,黄帝后裔。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15.
学历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形态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历史地考察 ,学历的社会功能是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中 ,学历既具有个人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功能等正向功能 ,也具有可诱发教育寻租和过度教育等负向功能。学历的不同历史形态取决于社会母系统、教育子系统以及人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 ;历史地看 ,学历大体要经历由师从制到文凭制 ,再从文凭制到证书制这样几个不同历史形态的发展过程。学历的历史形态不同 ,其社会功能会呈现出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西官僚体制产生的不同方式国家是从民族社会的分化中产生的.最初的国家官吏一般地是从氏族军事民主制机构中的氏族贵族转化而来的,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等历史条件的差别.氏族社会解体程度的不同,氏族贵族转化为国家官吏的具体方式以及其后发展形成的官僚政治体制在中西方都大不相同.中国是一个以大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明古国,在原始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内陆大河流域的生存环境,农业灌溉经济的自然规律,都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的先民们必须更多地依据组织的生产力,领先一个大的社会共同体,才能较好地治理利用大河…  相似文献   

17.
九隆传说中蕴涵了哀牢氏族图腾崇拜、对龙文化的认同、渔猎经济意识、普娜路亚婚姻制、文身、血缘分封制及“贵小”王位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多重史学意义;哀牢夷价值取向的萌芽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哀牢夷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传承性,从而也形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涉及到伦理、经济、婚姻、审美、政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九隆传说”史学意义中对哀牢夷价值取向的透视,可较系统地了解到哀牢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氏族价值观及氏族文化体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与部族     
民族(Нация)与部族(народность)的概念是人们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社会联系的两种形态的反映。部族和民族是在不同的时代中所产生的两种历史范畴。物质财富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要求人们进行集体的协作,要求人们联合起来。斯大林同志指示说:“人们和自然界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并不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各人单独进行,而是以团体为单位以社会为单位来共同进行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莫斯科中文版,第一五二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们的这些集团便以不同的形式形成起来。在历史的初期,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过着小集团生活,和群居的类人猿一样;後来才出现了以血统的、氏族的联系,以及以这种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底集团。原始公社制度的基层组织是氏族(роц):它起  相似文献   

19.
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其概念应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图腾是作为氏族制的伴生物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图腾个体的选择则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的情感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客观和主观上的或然性。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围绕君权与卿权的互动,同、异姓氏族间的博弈,郑国氏族的流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郑武、庄时期,郑国的氏族形态只是一氏一族,一世即亡,殆至文、穆时期,延及数世的大家族逐渐形成;郑悼、成时期,同、异姓氏族博弈,殆至僖、简公时期,异姓氏族消亡,同姓氏族膨胀,七穆世卿制形成;郑简、定公时期,七穆氏族繁荣发展,势力达到了顶峰,殆至献、共时期,印、丰、国、游四氏相继衰落,罕、驷两族共享了郑国政治。郑国政治与其氏族密切相关,其氏族的流变推动和影响着郑国政治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