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它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中国智慧和实践经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青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青年的多元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新发展观,展现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并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牢牢把握其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扎根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为大变局中的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价值意蕴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念贡献。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应继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化解各国分歧与矛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为纾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答案。  相似文献   

3.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赓续发展中锻造而成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切世界、贡献世界、造福世界的高度深化与全面拓展。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观之中,具有深远的内在意义;从历史维度看,在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演进中,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追寻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动力,更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奋斗的必然选择;从实践维度看,强化大党担当、壮大综合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4.
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独特思维、独特理念和独特智慧,它的生成、总结与提出贯穿着以实践为枢纽的唯物史观逻辑.在生成机制上,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用实践的思维方式认识和改变世界,生成于党百年胸怀天下的历史实践及其历史成就.在使命宗旨上,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与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展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努力.在价值追求上,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后文简称“两个共同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两个共同体”理念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的友好交往,为人类共同迈向未来凝聚价值共识。广大青年是“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根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站稳中国立场,又致力世界和平,体现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6.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世界前途命运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方案。作为美好愿景与理想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要最广泛地凝聚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价值共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础,它从全人类立场出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超越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中心主义的弊端。交流孕育融合、对话增进共识,各民族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对话是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科学回应,凝结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是一种扬弃和超越“普世价值”的正确历史观、全球安全观、共同发展观、公平正义观、民主自由观和文明互鉴观。由此,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透视“普世价值”虚伪本质、消解西方话语霸权的理论武器,拓展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价值纽带,是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摒弃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理念,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旨在促使全世界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以及共同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现实维度的呈现,也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价值指向的守正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学向度的理论内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根基性意蕴。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着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逻辑。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共同体不断构筑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导向推进了不同共同体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确立了“全人类”的价值立场,尊重所有国家、民族的主体性,提升各个国家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新的价值准则,致力于探寻蕴含在不同主体利益与价值需求中的共性因素,能够凝结各个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的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协商共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正处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下简称“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国家的需要与时代的诉求呼唤青年的担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使命担当,有着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新时代青年使命观根植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对马、恩经典作家关于青年论述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历程的领路人、见证人。从现实逻辑看,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使命担当,是应对“两个大局”背景下斗争复杂性与任务艰巨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共同体的建构,不仅需要共同利益的客观基础,更需要共同价值的文化建设。全球经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反恐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已经显示出利益共同体的客观存在。而共同价值的形成却非易事,这给共同体的利益合作带来困难。以中西伦理文化中都具有的“友善”价值为共同价值的切入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观在社会合作领域的意义。阐释在不同民族文化范围内,友善何以可能。从梳理友善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入手,分析当今社会同享利益共担风险实景下利益博弈的相关伦理问题,看友善观化解矛盾,消弭仇恨,避免战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就是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初心使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的内在指引,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有机结合的精神内涵。就理论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不仅表征出人民至上、民族本位及理论创新的价值意蕴与思想特质,并通过基于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革命话语”得以科学阐释。初心使命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的根本遵循,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进路,并成为通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包括胸怀人民、胸怀民族与胸怀世界三层含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意蕴。坚持胸怀人民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坚持胸怀民族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胸怀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谋求世界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与世界担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观”——使命观、大同观、生态观、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传统文明”与“现代实践”的辩证统一,秉持“人民至上”的使命观,将“天人合一”生态理念与现代化生态图景相契合,致力于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同时并举的现代化价值取向,铸就了独具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和现实性超越,厚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天下为公”大同观的使命担当,也为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蓝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原则,建设全人类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彰显着传统中国协和万邦的高远智慧和当代发展中大国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6.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和世界视野。“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底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石,中华传统“天下”理想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基因。“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百年实践历程之中形成并发展。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胸怀天下,在坚持人民至上、立足自身的同时,也要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20世纪的中国人继续面对“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双重使命,但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不可能沿着既往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代呼唤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点亮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希望,因为正是马克思主义适时地正确地回应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时代呼唤。但是,时代的呼唤与理论对时代呼唤的回应,只意味着理论与满足需要的实践之间有了结合的可能,“可能”能否成为现实则取决实践主体的智慧与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她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担当起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双重使命,从而成为“两个结合”的实践主体。中国革命对新的科学理论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三者有机统一,成为“两个结合”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描述,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谋大同”书写在自己的使命旗帜上,传承“大同”思想的文化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条件,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的超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明交流与安全卫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做出中国贡献,是在超越的基础上对实现“大同”做出的积极实践。以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理论与实践层次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开放理念是习近平基于世界历史本质特征和“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开放”意涵的时代化运用,内蕴开放、合作、发展等丰富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趣内在一致,旨在顺应世界历史开放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化变革,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境遇,应坚持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坚实的政治基础、发展动力和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20.
坚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思想解放意味着理论的自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建构路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认识的深化,重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新范式;这一思想解放彰显了文化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黏合剂”作用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新的思考,推动对中国道路根基的纵深性溯源;这一思想解放突出了发展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开辟理论和制度创造新空间,以新文化生命体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