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在煤矿采煤生产中,独头巷排放瓦斯必须了解和掌握局扇直接排放法、限量排放法等几种排放瓦斯方法,同时提出了必须注意瓦斯排放中的几个具体的管理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排放因子法,对上海市 2000—2019 年的化石能源 CO2排放进行定量核算,构建上海市化石能源 CO2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模拟基础排放、低排放、高排放 3 种情景下的未来 CO2排放变化。研究发现:(1)根据 2000—2019 年统计数据,上海市化石能源的 CO2排放从 2003 年开始攀升,到 2010 年开始趋于平稳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阶段为 2004—2007 年,增长了 32.7%;(2)上海市生产总值(GDP)年增长,2050 年低排放情景较基础情景下降 25%,高排放情景较基础情景上升 33%;(3)2020—2050 年低排放情景的能源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基础情景与高排放情景的能源消费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分别在 2029 年、2037 年达到峰值,但能源强度从高到低为低排放情景、基础情景、高排放情景,主要是由于 GDP 增长问题导致;(4)基础情景与低排放情景的 CO2排放在 2030 年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3.
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是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的依据,检测方法是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保障。本文介绍了我国汽车排放标准体系的形成过程,分析比较了各个阶段测试方法的优劣,提出今后对汽车排放控制的重点应为在用车,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排放法规在逐渐严格、不断完善,最终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
采用日本HORIBA OBS-ONE车载排放分析系统进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轻型车实际道路排放的试验。试验采用同一台国六排放标准轻型车,在同组试验人员、相同线路、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两组实际道路排放特性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试验揭示了环境温度与轻型车排放量的相关性,改变发动机中冷进气温度能大大改善排放的结果,有效遏制机动车排放的污染,且PEMS排放检测技术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在煤矿的停风掘进工作面排放瓦斯时,由于没有制定安全可靠的排放技术和管理措施,违章指挥、盲目排放,导致瓦斯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提出安全排放瓦斯的准备工作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方法和原则,切实做好掘进工作面的排放瓦斯,避免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管理》2013,(5):15-19
美国加州于2012年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排放权主要通过拍卖和免费分配两种方式发放。本文重点介绍美国加州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如何对工业企业进行排放权的分配,包括实现排放权分配的先决条件,包括法律支持,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总排放配额的设定;如何防止温室气体排放的"泄漏",保护加州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如何制定标杆对企业进行排放权分配。  相似文献   

7.
2003年全国排放二氧化硫约为2150万吨,火电厂的排放量就达到1100万吨,占到了全国SO2排放总量的50%以上,火电厂已经成为SO2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SO2排放会造成酸雨,对人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为此我国积极推行脱硫技术,减少S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8.
本文列举了煤矿井下应该进行瓦斯排放的情况,阐述了排放瓦斯时应遵守的要求,总结了排放瓦斯安全措施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提出了排放风流中瓦斯浓度的控制方法,在煤矿安全生产实践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集聚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质量,为探讨经济集聚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效应,本文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等方法,考察经济集聚与工业废水排放的空间分布与聚类状况,解析经济集聚对工业废水排放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验证其门槛特征。结果表明:①经济集聚、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长三角地区经济集聚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多呈现“高-高”型聚类,长江上游地区多为“低-低”型聚类,且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而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聚类状况则呈现出较大差异;②经济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抑制工业废水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较为显著,集聚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二产占比和交通便利度提升会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产生正向影响。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排放强度却有抑制作用;③经济集聚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当经济集聚度跨越门槛值后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均有所减弱。最后,建议在促进经济集聚过程中应充分关注空间因素及其独特特征,针对工业废水减排可同步实施区域内针对性治理和跨区域协同治理的策略举措,切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直是气候模型构建、各国减排政策制定及国际谈判与博弈的重要基础。2011年中科院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其中设置了"排放清单任务群"4个项目,以建立我国温室气体参数及排放数据库。文章介绍了"排放任务群"中"能源消费与水泥生产过程排放"、"土地利用与畜牧业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自然过程碳排放"和"卫星反演的‘净排放’"4个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结果发现,中国2013年二氧化碳实际排放总量比前期估计值低近15%,该成果近期发表于Nature。本文同时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机理进行分析,利用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从区域层面上看,东、中、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东、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拉动作用,而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减少北京市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通过比较北京市历年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市与29个省份的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市与国际典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了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针对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结合北京市减排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4条北京市温室气体减排的对策,分别是少用、减排、吸收和市场交易机制,从而为健全北京市温室气体减排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薛婕  罗宏  吕连宏  赵娟  王晓 《资源科学》2012,34(8):1452-1460
摸清我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和关系,对制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选取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1995年-2010年省际和行业面板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SO2和CO2的排放特征及二者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SO2、CO2排放总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SO2排放总量地区排放特征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地区,CO2排放总量地区排放特征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但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远高于中东部和东北地区;绝大部分的SO2和CO2排放量来自电力、热力行业,黑色金属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个行业,其中,电力、热力行业的排放量最大,2010年电力、热力行业排放的SO2和CO2分别占行业排放总量的53%和55%;我国SO2和CO2排放量的相关系数r为0.806,且r西部〉r中部〉r东北〉r东部,各地区之间由于治理水平的差距导致相关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郭兴 《百科知识》2011,(17):33-34
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一向被视为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来源,仅仅是人们生活和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非常可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交通运输时汽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更不用说城市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了。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则显著正相关。人口增长对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③分阶段考察显示,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1年之后,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对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为负,即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柴油机颗粒排放的危害,论述了为达到排放标准,目前在柴油机前处理、机内控制和排放后处理等方面采取的控制技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kaya恒等式并结合LMDI分解法确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用VAR模型分析甘肃省1989-2011年间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冲击效应,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动态影响关系。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变化主要对二氧化碳排放表现为正向冲击效应;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冲击效应趋向平稳,但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冲击方向不明朗;能源强度总体上表现为稳定的负向冲击效应。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自身和能源结构的方差贡献率较大,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方差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郝香 《科学中国人》2014,(3S):50-50
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低碳排放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即全球实现低升温目标下的排放水平。目前较多讨论的是450ppm、550ppm浓度目标下的排放水平。在这种全球排放水平下本国或本区域的低碳排放。二是在本国或者本区域在本身自然资源条件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目前我们更多的采用第一种方式来进行判别,但各个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实现低碳排放的时间区间可以不同。  相似文献   

19.
楼大成 《科技风》2014,(4):192-193
文章从驾驶员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汽车排放污染的因素,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难点,探析了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的驾驶与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帆 《中国科技纵横》2014,(18):209-209
氮的氧化物对人体具有很大的伤害作用,火电厂是NOx排放的主要场所,国家对火电厂的NOx排放明确提出了严格的排放标准,以控制其对NOx的排放量。本文对火电厂的超低NOx燃烧技术进行了相关分类,然后对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了国外NOx排放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火电厂锅炉高效超低NOx排放控制技术的相关方法,以期对我国火电厂的NOx排放降低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