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找选题,做采访,写稿子…… 画版式,出大样,签付印…… 虽然说新闻每天都是新的,但具体到在一线从事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来说,工作流程却几乎是周而复始.当我们告别刚刚踏入新闻行业的新鲜感与激情后,所从事的新闻事业就像一场体力与智力的长跑,"极点"的出现往往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6月末,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陆振华同志约我写写记如何深入采访的章。他说,时下通讯工具现代化,记打开网页找资料,守着电脑写稿子,还要不要继续深入采访呢?  相似文献   

3.
怎样采访、写作,能使典型人物的事迹更加可信可敬、生动感人?当整个记者团面对同一事件,进行集体采访,又如何使自己的稿子脱颖而出?最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传媒关于河南省登封市已故女公安局长任长霞先进事迹的报道,让我们有机会认真审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个记者完成了采访,写出了稿子,下一道"工序"就是编辑的事了.这时候,记者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情况是反正我的任务完成了,用不用,怎么用,早用晚用,是编辑的事了.另一种情况是怀着不安的心情,不知道编辑会如何处理,期待着早点听到有关稿子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6.
能否善于独立采写,是衡量一个记者业务是否熟练的重要标准之一。何谓独立采写?简言之,就是单枪匹马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按理说,既然是调查,不是人越多越好吗?人越多了解的情况就越多,人越多好的点子就越多,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其实,问题并非这么简单,采访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了解情况,而是要根据了解的情况写出稿件来,向大众传播。于是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便有了特殊之处,要边调查、边思考,考虑怎样选题、怎样取材、怎样提问、怎样观察。采访,实际就是在了解基本情况、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围绕“怎  相似文献   

7.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8.
写文章需要有思路,想要说什么事,从哪人笔,从哪收尾,如何谋篇布局,设计结构,按照思路走下来,就不会错。一个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需要有思路,一段时间里突出报道哪些重大问题,采取怎样的步骤,由哪些重头报道组成,按照思路去组织,好点子、好稿子就会源源而来。本文所要谈的思路,与二者都不尽相同。一个记者完成一次采访行动时,去哪里,走什么路  相似文献   

9.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学术图书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我们做流通的责任和思考.传统的新华人可能会给自己一个问题:怎样为书找读者,怎样为读者找到书?我们在学术图书的发行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怎样能够找准读者,怎样能够为读者找到他真正需要的学术图书. 如何满足学术图书出版与需求的对立和结合,由此来实现我们学术图书的价值最大化,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每一天,记者的工作就是采访、写稿、联系,看似重复,细细回味却又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纠纷、不同的目的…… 这几天,突然想把这两年自己做的节目回看一下,大部分是直播稿件.做过直播的同仁都知道,直播说简单也简单,找对选题,找对接头人,OK.说不简单也不简单,时间不定、事件不明、人物关系复杂等等,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抽丝剥茧提纲挈领,搞定这一切,这的确需要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选题,是出版社打算出书的题目。在一般情况下,书籍的出版是选题的实现;出版社出书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选题工作质量。有人说,出版社工作主要是两件大事:一是订选题,二是找作者。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选题的制订,比找作者还要难。因此,也可以说选题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出版社的基石”。任何出版社、编辑室都要抓选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抓法?如何抓得得当?则大有研究的必要。在三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  相似文献   

13.
选题开发是编辑工作永恒的话题.一个好的选题既来自厚积薄发的灵感,也不乏时势造就的机遇,更需要缜密细致的前期策划工作.那么,怎样科学地、有效地进行选题开发工作呢?本文试借鉴系统工程管理的方法,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角度,来探讨有关选题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有人问我:总编辑的首要工作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抓选题。如果有人问我:出版社最基础的工作是什么?我的回答仍然是:抓选题。作为一个总编辑,经常萦绕在心头的应该是两大问题:一是怎样为多出好书、快出好书组织可靠的稿源;二是怎样建立起自身不断提高发展的能力。我根据近几年的实践认为,要抓好选题,需要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17.
录音报道,要坚持真实原则。然而,一些记者,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制出虚假的录音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记者的意志办事。记者按事先想好的路子写好稿子,将被采访人请到指定地点念稿子。有的记者采访结束后,见录音效果不好,于是找一个声调相似的人代替说话,造成严重失实。二、主观臆断,编造新闻。某台一记者为反映四  相似文献   

18.
应付各方面挑战“1998法国世界杯”已渐渐远去。但这次的经历在记忆中慢慢地沉淀后,反而还清晰了起来。因为我亲自到法国采访了这届世界杯,与电视里的世界杯是大不相同的。在法国世界杯期间,我的一篇采访日记中写道,记者采访不仅仅是写稿子,写稿子前后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有些事简直就是挑战。例如,吃喝拉撒睡,甚至还有油盐酱醋柴。写完稿子最重要的是要把稿子传回去。传稿子是记者出国采访的大事,也是最现实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工作性报道写得尽可能软一些、尽可能使人能够读下去,是浙江日报改版后仍然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我结合采访、写作义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一组稿子的经过,从操作层面谈些体会。体会一:重大工作性报道完全可以写得软一些,有趣一点,关键是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敢于尝试。接到采访任务,我就觉得这一主题很重大。采访完后,我更感到,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省委的"八大优势、八大举措"之一,义乌率先实践,率先在全省甚至全国推出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将对义乌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其对全省各地的启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写出义乌决策层的思路、做法及眼前取得的成效,稿子才能立起来,起到指导作用。在这一想法的支配下,我写出了第一稿。这一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