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对“一般侵权行为”做出了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该法第七条是对“特殊侵权行为”的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相似文献   

2.
侵权责任法第七章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这一章广受社会关注。笔者从侵权法的原理来分析这章,认为有诸多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洪子威 《百科知识》2023,(12):30-32
<正>倘若一辆载有老虎的马戏团汽车停靠在公路旁,一位路人出于好奇将手伸进了笼子里,结果老虎突然发怒咬断了这位路人的手臂。此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由谁来承担?《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因为我国传统侵权责任以过错(即故意与过失)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之一,并且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是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熊轶 《内江科技》2014,35(10):121-122
近年来,校园侵权频繁发生,由此引发的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从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三方面探讨了校园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以期对复杂的校园侵权案件中准确认定学校责任有所帮助,最终达到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保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2009年12月26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做出了全面的规定,这对我国法律的发展尤其是医疗侵权法律制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该法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分歧,使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应对其进行立法完善,以更好的保护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6.
陈清群  曾国彬  鲁建国 《科技风》2012,(15):265+267
《侵权责任法》2010年8月1日生效后,审理医疗损害纠纷案件中鉴定的"二元"难题仍然存在。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尚未出台之际,我们看到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的地方审判指导文件对鉴定问题的规定各具特色,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亟待统一。为了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本文从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现状入手,比较医学会鉴定模式与司法过错鉴定模式的优劣,借鉴相关经验,进而论证构建一个统一、科学、公正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实施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用工方式的多样化,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特殊的雇佣方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与2007年通过《劳动合同法》加以明文化。自此以后,因劳务派遣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因此,《侵权责任法》为顺应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的发展趋势,调整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劳动者之间的责任分工以及权益维护,于第34条第2款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存有过错需承担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8.
举证责任倒置是对举证责任分担一般原则的例外和必要补充。在民事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是与民事实体法规定的无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相适应的,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思想的必要体现。举证责任倒置,主要考虑举证的难易和是否有利于实现实体法的立法宗旨。举证责任倒置仅仅适用于几种特殊的侵权案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当在医疗纠纷案件,共同危险致人损害侵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本文论述了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必要性和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缺憾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能提高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廖新仲 《科教文汇》2009,(16):205-205
严格责任原则是起源于英美侵权法的一顼重要原则,但其适用范围已扩张至民法、社会法和经济法等法域。本文认为,严格责任原则虽然起源于英美法上的无过失责任原则,但却与无过失责任原则有重要区别。严格责任的本质是过错推定,其实质则是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0.
1 混合过错概述混合过错是侵权行为法的概念 ,也是合同法的概念。侵驻行为法中的混合过错 ,是指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 ,不仅加害人有过错 ,受害人也有过错 ,其法律后果是过失相抵。混合过错是一种重要的侵权行为形态 ,与普通过错和共同过错相对称。大陆法称混合过错为与有过失 ,英美法称之为共同过失。我国民法根据原苏联民法理论 ,称之为混合过错。民法通则第 1 31条规定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混合过错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抗辩事由。在瑞士 ,混合过错是一种完全抗辩事由 ,是加害人的免责条件。在法国 ,它是一种不完全的抗辩事由 ,仅作为加害人减轻责任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混合过错 ,应理解为一种不完全抗辩事由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1〕。与其他两种过错形态相比 ,混合过错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1 混合过错中的损害具有只针对受害人的特定性。即双方当事人的不当行为仅导致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 ,而不是双方都有损害。1 .2 加害人与受害人主观过错并存是混合过错的本质特征。双方过错并存不是基于意思联络 ,而是双方行为的偶然结合才造成了损害后果 ,双方行为既具...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按《专利法》第70条的用语,善意的侵权产品使用者无需承担赔偿责任,但应立即停止侵权。而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专利法司法解释(二)》第25条通过但书排除了已支付合理对价的善意使用者的停止侵权责任,引起学界争议。文章论证,善意使用者无需停止侵权的规则,符合我国的法律框架和司法实践经验,符合国际条约的最低标准,且为民法诚实信用原则所要求。作为司法解释,并未与法律产生冲突,该条是《专利法》第70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是基于传统侵权判定规则不能解决所有侵害专利权人行为的问题而产生的。尽管现行专利法尚未明确间接侵权责任,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案例。随着专利法第四次修订草案以及审理专利侵权纠纷司法解释(二)中公开了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条款,这一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本文从责任承担的方式着眼,深入分析专利间接侵权和直接侵权的关系以及规定间接侵权单独责任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评价相关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2000年8月第2次修改以后的《专利法》草案第57条第2款中规定,“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2008年12月《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后,该条款调整为第61条第1款,但文字表述完全一致。根据该规定,如果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被控侵权人制造的产品与依照专利方法制造的新产品是相同的产品,法律就推定被控侵权入使用专利方法制造了与新产品相同的产品;  相似文献   

14.
周如军 《科教文汇》2008,(32):220-221
高校构成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必须同时具备实施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学生遭受了人身和财产损害、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与学生遭受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高校具有过错四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5.
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的条件。然而,笔者在专利侵权诉讼的实践中发现,很多当事人甚至包括部分法院对这一法律规定的理解都存在一定偏差,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专利侵权诉讼代理实践,就此提出对该项法律规定的理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著作权领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了"通知删除"的制度,《侵权责任法》第36条也针对网络上的民事侵权行为规定了"通知删除"的制度。在"嘉易烤公司诉金仕德公司和天猫公司"一案中,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探讨了专利侵权领域中的"通知删除"问题,认为被告天猫公司在接到原告的他人侵犯自己专利权的通知后,没有及时采取删除、屏蔽的措施,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然而,专利侵权的认定不同于著作权侵权的认定,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络公司没有判定相关商品侵权与否的能力。与此相应,是否应当将"通知删除"制度延伸到专利侵权领域,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专利法》第65条第1款第2句是为了减轻权利人的举证责任,以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来推定权利人实际损失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权利人很难证明侵权人的销售费用以及一般管理费用。如果要求权利人承担销售费用以及一般管理费的举证责任,显然与"减轻权利人举证责任"之立法目的相抵触。  相似文献   

18.
全面赔偿原则以及惩罚性赔偿原则是民事侵权责任法领域两大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原则,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侵权纠纷中,有的国家仅仅遵循"填平原则"而适用全面赔偿原则;而有些国家在全面赔偿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在对比分析专利侵权纠纷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简要阐释我国专利侵权纠纷的赔偿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9.
马标  肖攀 《科学与管理》2009,(6):116-117
我国现行立法中对环境侵权规定了不可抗力、第三人过错、受害人故意和重大过失、战争四种免责事由。其立法缺陷在于立法形式上的缺陷,包括各污染防治单行法规定与环境保护基本法规定不一致,各污染防治单行法规定不一线免贵事由内容上的缺陷,包括不可抗力外延不统一,受害人过错适用范围狭窄。完善我国环境侵权免责事由的立法应从我国环境侵权免责事由的立法形式选择及其制度安排入手,对环境侵权免责事由实行严格化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公共场所管理人和公共活动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风险社会下,该制度的目的是以极为广泛的注意义务形式,赋予众多潜在的受害人更多的救济机会。透过学者的观点和相关司法文书,安全保障义务范围的认定标准共有"要素叠加"标准和"行为+程度"标准。在责任普遍化的情形下,为平衡经营者等与相关主体的利益,对安保义务范围的认定,应采取司法审判中体现的"行为+程度"标准,而非"要素叠加"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