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主要是写一种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千百年来传唱不绝,透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味。历来人们对它的品味也多以“悠然”着手,言人之悠然超脱。苏轼  相似文献   

2.
您发表在2000年第2期《语文知识》中的《“悠然见南山”之“见”》一文,从审美的一个侧面,并联系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把“悠然见南山”之“见”理解为“现”,揣摩再三,不敢苟同,特陈一管之见与您商榷: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而言,正如苏轼《东坡题跋·卷二》所言,“因采菊而见  相似文献   

3.
数学解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解题教学是解题活动的教学,解题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提出解题活动中的“五见”,即:思考有主见、审题有预见、答题有远见、卡题有另见、答毕有回见.在解题分析中培养、强化学生的“五见”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自觉地领悟解题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分析、思考,发展思维水平,提升数学解题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随后出版的汉语工具书,因受《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几乎全都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这种注音是错误的,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5.
蓝勇教授:前面我们谈到历史地理学对现实的功用,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问题。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中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现代历史地理学要以“尽全时空”为第一理念,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就是建立连续时间的空间剖面,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历史出身学者来看,尤其是要注意空间的尽全,不可有空间点的选择上“举例子”等以点代面,见树不见林的观念,树立尽全空间点基础上统计出结论的理念。当然,由于资料限制,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尽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作为第二理念的“人地互动”理念,学术界较多关注,历…  相似文献   

6.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7.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诗句中的“见”字应当读xiàn还是读jiàn?答:“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应读xiàn。词人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可以体会一下,  相似文献   

10.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11,(10):31-33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其中“故愿望见太后”一句的句中停顿常常引起师生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为“故/愿望/见/太后”,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为“故/愿/望见/太后”。  相似文献   

12.
“见”字古今常用意义表示“看见”。而其用诸“见教”、“见谅”等结构中的指代意义 ,源于“见”字词义的演变虚化 ,并因同义词“相”与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相似文献   

13.
千秋大业在用人。为了真正把人选准选好用好,必须做到破除“成见”、“偏见”、“短见”。禁忌“近视眼”、“远视眼”、“有色眼”和“老花眼”。  相似文献   

14.
杨海峰 《时代教育》2006,(12):18-18,23
本文以《史记》中的“见”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该书中“见”字实词虚化的考释来说明西汉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古代汉语中基本词汇的稳定性极其古汉语词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特性。  相似文献   

15.
助词“见”可以指代第二人称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批例句的分析,证明协调“见”可以指代第二人称宾语;这些例句贯穿于从三国到明代约1400年的古代汉语中,而且在散文、诗歌、戏曲、小说中都有所见,则表明这种语言现象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16.
"见+Vt"中"见"并非表被动的虚词或表指代的代词或副词。当"Np_1+见+Np_2"中的"Np_2"被"Vp{=A(施事)+Vt+R(受事)}"取代,句式变为"Np_1+见+Vp"。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使用者若从R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R+见+Vt","见"为"遇见"义;若从A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A+见+Vt","见"为"显露"义。"见+Vt"中"见"这两种意义都是从"看见"义发展来的,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相继出台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尤为重要。而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双主”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高效的“生态”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迅速地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有效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人教社1998年12月第1版)《庄暴见孟子》一文,对“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中的“乐”字的注释,在文理科教材和教参中有很大的差异。文科教材教参中, “独乐①乐②,与人乐③乐④”“与少乐⑤乐⑥,与众乐⑦乐⑧”的注释,分别为①③⑤⑦处“yue”“奏乐”;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时所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习称“见知之法”。对“见知之法”的罪名、内涵、制定时间及其历史沿革等,历来持不同看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述,认为“见知之法”是封建吏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