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1)探讨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活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2)验证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检验这两个变量在体育锻炼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7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预测效应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直接效应也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别为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链式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结论 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基于2010—2021年7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60~85岁老年人的混合截面数据,运用Ologit回归、工具变量法、KHB模型和交互项调节效应检验等方法对体育锻炼参与影响老年人阶层认同的机制及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1)总体来看,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比约为37.37%,其中,2010~2013年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人数比例不高、但较为稳定;2014年开始,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人数比例逐渐增加。此外,随着社会变迁,阶层认同处于中上层及上层的老年人占比也在逐渐增加。(2)体育锻炼参与对老年人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体育锻炼参与对老年人阶层认同的影响能够通过改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中介作用来提升其阶层认同。(4)教育程度、房产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体育锻炼参与显著提升了低教育水平老年人的阶层认同,但这种提升作用随着时间的变迁在逐渐变小;拥有房产也可有效增强体育锻炼参与对老年人阶层认同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增强力度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在变小。  相似文献   

3.
对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采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2个修订量表,对武陵山片区1 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构建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资本中介模型。结果显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锻炼时长、锻炼频次和指导情况可分别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在锻炼时长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频次、指导情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OLS)探索性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及父母生活习惯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也通过影响父母的体育活动和屏前娱乐时间等生活习惯间接影响子女体育锻炼。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父母的生活习惯越健康,体育锻炼频率更高。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易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对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仅需要关注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效应,更需要关注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福利效应。从降低消极情绪体验维度选取抑郁指数和提高积极感受与评价维度选取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作为居民主观福利衡量指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参与体育锻炼对参与者主观福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主观福利效应,显著降低了参与者的抑郁指数和提高了参与者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在影响机制方面,积累健康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参与者主观福利的重要作用机制,即参与体育锻炼是通过提高自评健康和身体健康,以及扩展社会网络、增进社会信任和提高社会声望,进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福利状况;在异质性影响方面,参与体育锻炼降低女性、城市居民、老年群体及相对收入较高参与者抑制指数的作用更明显,提高老年参与者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更明显,提高女性参与者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4 JSNET(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的调查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显示,体育锻炼频率越高,个人的社会资本含量越丰富,表现为拜年网社会资本含量、社会参与程度和社会信任水平更高,三者都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运用Bootstrap法检验的结果同样显示,社会资本在体育锻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重过程模型对3896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从锻炼情绪角度探讨社区邻里社会环境影响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社区邻里社会环境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体育锻炼行为;调和式热情部分中介社区邻里社会环境与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而强迫式热情的中介效应不显著;锻炼认同正向调节社区邻里社会环境与居民调和式热情、强迫式热情的关系;锻炼认同调节社区邻里社会环境通过调和式热情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从而起着有中介的调节效应,而在强迫式热情中介社区邻里社会环境与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锻炼认同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拓展了社区邻里社会环境影响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机制与边界条件,提示社区在提升整体邻里社会环境时需要营造积极活跃的锻炼氛围来强化居民锻炼认同感,从而提升调和式热情体验,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其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人体育参与、气质性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气质性乐观在体育参与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CGSS2017调查数据,采用生活定向测验量表(LOT-R)、主观幸福感量表(SWB)整理相关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运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检验。结果:我国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中等偏上;体育参与与气质性乐观、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03、r=0.187,p<0.01);体育参与既可以正向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B=4.274,p<0.01),也可以正向预测气质性乐观(B=0.673,p<0.01),同时气质性乐观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B=1.804,p<0.01);气质性乐观在体育参与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为28.39%。结论:体育参与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也可通过影响气质性乐观进而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七年级和九年级中学生体育锻炼、学习投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数据中的相关问题,经过对变量数据的处理后,对17694个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对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中学生学习投入在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值为-34.3%。结论:(1)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够直接正向提高主观幸福感;(2)中学生学习投入在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学习投入与主观幸福感成反比。建议:今后在校园内,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直接正向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和主观幸福感。然而学习投入越多,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反而下降,因此要多加关注学生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时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业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孤独感和幸福感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孤独感在体育锻炼影响老年人幸福感中的中介作用,使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量表、感情-社会孤独问卷以及自编人口统计学问卷,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的扬州市健身点150名5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居住方式和工作类型对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幸福水平有显著的主效应;2)在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后,体育锻炼参与水平对孤独感和幸福感的效应显著,多重比较发现,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增加孤独感水平降低,幸福感水平增加;3)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介作用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发现,体育锻炼参与水平对幸福感直接作用不显著,而是通过降低孤独感间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以孤独感为中介变量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通径系数为-0.348.提示: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孤独和幸福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孤独感在体育锻炼改善老年人幸福感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居民社会认知的社会态度、阶层认同、公共服务满意程度三个方面对其自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自感健康水平受其社会态度、阶层认同、公共服务满意程度及体育参与程度的影响,并与其所居住的地区类型息息相关。中心城区居民的社会态度、阶层认同对其自感健康的影响低于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体育参与程度对其自感健康的影响高于农村。居民体育参与正向影响自感健康的同时,还在农村居民"社会态度→自感健康"路径、中心城区和农村居民"阶层认同→自感健康"路径、中心城区和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自感健康"路径中均起到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的健身、社交、经济功能,可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条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序次逻辑回归模型(Ologit)实证研究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也越高;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存在性别、婚姻、教育及代际差异,且弱势的女性个体、农村个体、低学历个体、高龄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概率更高;参加体育锻炼通过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个体收入,进而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的健身、社交、经济功能,可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条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序次逻辑回归模型(Ologit)实证研究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也越高;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存在性别、婚姻、教育及代际差异,且弱势的女性个体、农村个体、低学历个体、高龄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概率更高;参加体育锻炼通过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个体收入,进而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重要社会因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不同群体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梳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作用路径,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的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少年、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2)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社区环境(体育活动设施、社区学校条件)、家庭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家庭成员身体活动行为)、久坐行为、超重或肥胖、锻炼动机(锻炼意图、自我效能)等因素对个体身体活动产生影响。(3)当前关于社会经济地位与身体活动关系的研究存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测量混乱、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身体活动的理论构建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2016年与2018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分析了家庭人均收入、体育参与对个人健康的影响。结论:家庭人均收入、体育参与对个人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家庭人均收入可以通过影响体育参与进而影响个人健康水平,即体育参与具有明显的中介效应。家庭的食品支出促进了个人健康,而房贷支出抑制了个人健康水平,但是上述两项支出没有显著影响个人的体育参与;个人医疗支付抑制了个人健康水平与体育参与行为,但是医疗支付并不能通过影响体育参与来影响个人健康。针对个人健康的有序logit模型分析可知,家庭人均收入、体育参与对身体健康状态欠佳的居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身体状况较好的居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促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促进健康公平,应该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普及运动处方,加强运动健身指导。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健康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的目标,并且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等四个方面的理念,这些都对体育教师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教学方法是课堂的重点,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新教学大纲,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3):39+111-39,111
体能是羽毛球运动员运用技、战术的基础,羽毛球运动员在大运动量的比赛与训练过程后,运动疲劳的消除和体能的恢复,对羽毛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运动寿命的延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羽毛球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功能的特点,结合运动营养补充品的研究成果,对羽毛球运动员疲劳的消除与营养补充的措施做出相应分析,以其对羽毛球工作者维持运动员健康与提高运动能力方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