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歌美在意境.意境是由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文化意象.就文化意象的翻译而言,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存在着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区分.意译法弃象译意,或破坏了诗的意境,或折损了诗的神韵,因而是不可取的.直译法优于意译法,有象胜于无象.  相似文献   

2.
诗歌以有限的形象生发无限的审美效果,这一现象在"意境"理论中得到了阐述。"境"这一文论术语来自佛教概念。钟嵘的《诗品序》"赋比兴"三义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可视作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雏形。诗歌的意境理论成型于唐代。王昌龄"三境"并提,首推"意境"一词。皎然《诗式》对诗歌意境和风格的关系作了辨析,司空图发展了《诗式》中的境界风格理论,提出"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王国维一部《人间词话》集中研究"境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古典诗歌意境理论至此基本形成。目前意境理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意境或境界的追求是主体和客体,意与象,文本与接受之间的和谐统一,代表着古典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象外之象”说,系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对诗歌意境所作的一个美学概括。他说:“戴容州(戴叙伦)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囹此说千余年来一直为诗家称道,是使诗以实化虚,表现动态美、含蓄美、空灵美,得“味外味”的要津。前一个“象”,当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实写部分,即具象,或者说是具体的描写;第二个“象”,当是指诗歌中由“具象”暗示或象征出来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部分,即虚象,或者说是“超以象外”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相似文献   

5.
抒情散文的意境及其创造张云祥抒情散文这枝文学园地上的奇葩,象报春的红杜鹃,象出污泥而不染的洁莲,象藐视酷秋的傲菊,象迎风斗雪的寒梅.它是何等的俊美,又是何等的富有人生哲理.这是因为它具有诗一样的意境。我国古代文所说的意境,指的是作品中强烈的思想感情与...  相似文献   

6.
诗最讲究意境,没有意境便没有诗。散文是无韵的诗,同样要讲究意境,没有意境就失去散文的生命。意境是情、理、形、神在艺术形象中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散文创作极其活跃,确有新的崛起,象前面所说的那种散文并不难见。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有的散文作品,思想感情干瘪,技巧平庸无奇,创造不出美的意境,没有新的启示:或者格调轻浮,索然寡味,缺乏感人的力量;或者囿于成法,生搬硬套,令人生厌;或者堆砌浮词艳句,情浅意薄,过目即忘。总之,散文这枝鲜花,精粹警策的,玲珑剔透的,情真意切的,使人读后感到醇厚香甜而历久难忘的为数不多。于是,我们有理由来关心和呼吁:让散文象诗那样有意境美,让散文这枝鲜花开得更加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最高的哲学命题,也是最高的美学命题,艺术表现死亡意境势必走人哲学的怀抱,把握它深刻的底蕴。布莱恩特用诗的质态作出形而上的生存与毁灭的精深思考,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格调,他的诗作是艺术与哲学的合壁:诗是原初的哲学,哲学是本真的诗。本文从诗与哲学交叉的角度,剖析了布氏的生死况及诗歌技巧。  相似文献   

8.
曾方荣 《学语文》2006,(2):30-31
诗是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但诗情不是赤裸裸的、无所依凭的直接抒发,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意象来抒发。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因此,意象在诗歌的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诗歌抒情写意的基本单元,是诗歌意境生成的重要手段。正是诗人寄意予象,以象尽意。才形成了诗歌优美的意境。正如闻一多所说,诗歌“如果只在感情的旋涡里沉浮着、旋转着,而没有一个具体的境遇以作知觉的依皈的凭借.这样的诗,结果不是无病呻吟,便是言之无物。”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美文,其美的灵魂是"诗的意境"。散文意境的创造,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思与境偕,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11.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其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本文试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并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中国民族文化经典意象的龙所内蕴的民族思维。认为中国民族思维即是由原始思维积淀而来又与其有着质的不同,并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一种用诗意的符号表达的诗意思维。  相似文献   

13.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卡明斯善用特殊的语言符号或有意地摆列诗歌语言形式来传达诗意,风格独特。而语言象似性所关注的就是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的相似。两者之间是契合的,运用象似性理论能挖掘出卡明斯个性诗歌语言形式下蕴含着的诗意。  相似文献   

15.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本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观,以此视角考察李白的诗文创作观可以发现,他在文学观上提倡清新自然、风骨兴寄之美,是一位以复古为革新者;他具有大历史观的思维倾向,一面多方汲取历史营养,一面将历史主观化;他的诗化哲学思维,又赋予了他深刻超迈的生命哲思意识。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诗化美哲学,存在、诗意的栖居、诗化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三大符号系统,它们含义精深,相互依存、互为牵涉,共同支起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厦。  相似文献   

18.
进入哲学的境界可分为人的“个体”的途径和“类”的途径。个体的途径包括怀疑方法、反思方法、批判方法、对话方法、直觉方法和诗化方法。类的途径则意味着马克思所揭示的实践唯物主义 ,即通过对现存事物的无情批判 ,以解除因意识形态的异化而造成的历史的遮蔽 ,使人向自己的本质复归 ,从而进入无蔽状态。这是历史的完成 ,也是哲学本身的“证成”。  相似文献   

19.
在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系中,对神话域、语言域的内在特征与功能的深度描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意识文化内涵、诗性智慧、情感基质、生命意识、社会品格等;是理解人类早期神话及原始宗教的重要关节点;而语言则是使存在向人呈现的方式,正是人在建造自己的“符号的宇宙”的过程中,作为符号的、文化意义的人的本质也获得了规定。卡西尔的思想对当代人类学家的神话域、语言域研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风萧萧》超越了“爱情传奇”与“间谍传奇”的范畴,徐圩在现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里追寻着一种自由、浪漫并且充满哲理的人生.自由的人生观——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探寻成了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最终归宿.《风萧萧》中浪漫化的表达方式,诗意哲理化的人生,“爱”之观念的诠释和升华,集中归纳了主人公在漂泊一生中的理想征途.人性的健全发展、人类理想的自由生存状态的追寻构成了主人公的最终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