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现代中国抗战女作家阵容空前壮大,女性抗战文学亦呈现崭新风貌:女性性别意识加强,以与男性性别求异的“女性的觉醒”,拓展自我认知;从社会政治、时代思潮多视角多层次地观照“女性体验”,深化对女性命运的探究;兰占合女性心理与生理体验,寻找并坚守艺术个性,创作视角性别化,显示鲜明身体写作特征;迎合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审美趣味与习惯,艺术形式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经历了"从压抑到觉醒、从模糊到明确、从抽象到具体"的曲折历程。在女性价值的抗争中,它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并在反思中重塑了自我表征,彰显了边缘叙事之特质,同时,在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探索中,通过切身体验获得了理论思考与创作经验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女性文学写作成绩斐然,从写作主题到创作艺术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用多样化的手法特别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表现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成为20世纪文学创作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的作品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从分析中国现当代女性艺术存在的状态,并以"性别差异"为基石划分"女性艺术"入手,旨在通过剖析女性艺术形式与女性性别特征所主导衍生的心理、情感、文化偏好等因素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其之所以存在的依据.同时,女性艺术应从女性的主体意识出发,将个性的自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女性文学写作成绩斐然,从写作主题到创作艺术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用多样化的手法特别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表现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成为20世纪文学创作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的作品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当代中国女性艺术中的确立有着多重原因,既来自于她们对自身生命的审美体验,也来自于被排除在传统文化中的公共领域。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表现为自叙的方式,也表现在身体、记忆、镜子、花卉等艺术语言,这一方面开拓了女性艺术的创作资源,确立了自身性别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造成了艺术表达的不断重复,阻碍了女性艺术成为伟大优秀、具有震撼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刘同般 《都江学刊》2002,14(2):37-39
本重点探讨了中国女性学的萌生及发展阶段:它始于“五四”学革命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臻成熟。中国女性学其题材体裁、艺术形式、风格特点,都呈多元层面的丰富性。研究中国女性学对于填补空白、总结过去、瞻望未来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艺苑20世纪90年代亮丽登场的女性作家,努力探寻业已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遮蔽、篡改的真实的"私密空间",试图解析麻痹持久的性别与话语的权力结构及性别冲突;并重新哲理性地掌控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始终张扬着女性文学"身体文本"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2.
丰子恺一生散文作品众多,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他在抗战时期的散文,内容丰富,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又不乏从容与恬淡.此与同时代作家相比,显得十分引人注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抗战大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他思想意识和艺术主张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与女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女性对新价值观的呼唤、女性情怀的抒发以及女性书写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三个维度,探析中国1927-1949年流行歌曲的女性主题这一内涵.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对时代女性的书写,开拓和建立了流行歌曲与城市女性互相言说的一种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对都市文化走向性别双性化文化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双性别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双性和谐"的都市文化空间,并积极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李少红执导的《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三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电视剧创作走着一条不同于当下电视剧创作的较为独特的道路。她把女性视角和唯美追求内在地统一于自我的艺术建构之中,利用唯美的影视语言谱写女性的诗篇。李少红的“艺术电视”给中国当下电视剧创作带来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剧坛诗人"的王仁杰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和艺术追求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对于女性命运的人文关怀,成为王仁杰剧作的一大特色,也引来中国戏曲对于封建意识笼罩下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文章通过其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其女性题材戏剧作品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其戏曲艺术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桂林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运动.其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内容题材的人民性、艺术手法的大众性等特征.突出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群众艺术特质.团结与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桂林各界的抗战力量,不仅推动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塑造新人是抗战学的一个热点。新人不仅是一种形象类型.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理性的编码方式。抗战学对苏联学塑造新人相关的学思想、艺术手法和创作经验等.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吸收和转化,推动了抗战学的发展.同时.塑造新人方面所固有的一些弊端.也给中国学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梁实秋引起的文学论争至少有三次,它们分别是:1922年梁实秋与一些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论争、20年代末梁实秋作为新月社理论家与左翼文艺阵营的论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争。梁实秋文学观点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艺术至上主义"观念流变的轨迹:从20年代早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到20年代末固守"人生的艺术",再到抗战时代退求"与抗战无关"。旗号尽管大有改变,但主张艺术"至上"的实质却始终如一。"艺术至上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命运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白先勇是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作家,但是他们却把目光同时投向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上,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是二人的相同之处。然而,不同的童年经历和人生体验使得他们看待女性的视角,对女性所持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张受玲以冰冷犀利的笔触来审视女性;而白先勇以欣赏崇拜的眼光来仰视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