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读报的人会发现,近些年,大小报刊上某征文、某杯赛日见其多。企业掏钱,编者匠心安排,突出处理,醒目处冠之以厂家或产品名称。笔者几次看完主标题后,“×××征文”跳入眼中,其字体大小俨然副标题,险些认为是文章的一部分,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厂家要扩大知名度,推销产品,报刊等传播媒介想吸引读者,鼓励作者踊跃投稿,举办征文活动不失为一种好措施。但是,有些报刊搞征文一类活动过多、过滥。这就往往引出诸多副作用,降低报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报刊上常看到某篇文章结尾之后,括号内添注:“此文系××长或××同志写”。不言而喻,够格在其号内添注的当然是相当级别的首长或是某方面的权威。编者意图也是明白的,以此昭示读者——作者不凡,此文重要.无非如此. 笔者以为,此乃多余的“尾巴”.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读者面前文章也是平等的。其实,文章重要与否,作者功力高低,完全是文章本身的分量与价值决定的,读者自有公论。不加号添注,妙文还是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一些报刊上经常看到有“××乡××村村长×××”的说法。这种称谓很不规范。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发现一些报刊,特别是有些行业报,时常刊登×××上了×××大全书、××被××名人录入选、×××编委会录用×××作品的消息。但熟知情况的人对这样的消息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5.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6.
在电视荧屏、各类报刊上, 经常看到记者就某一事件、某一现象进行采访时, 这样为受访者“介绍”: 对于各级官员, 哪怕是一个社区主任、村支部书记, 都在其前面注明头衔, “××书记如是说”、“××主任如是说”, 而对于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普通村民, 除非是文中的“主角”、“典型”,一般就用“一市民”、“一村民”来表示了。如果是批评报道, 我们还可以理解, 毕竟是为了保护被采访者, 避免其“抛头露面”带来麻烦。但在一些正面报道中, 哪怕荧屏上一个市民在谈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 下面仍不出现被采访者的姓名,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张三就是…  相似文献   

7.
征文的尴尬     
笔者业余写作十多年,遭遇过不少征文的尴尬。 尴尬之一:“揭晓”无期。某报纸开展“世纪梦想”征文,启事中言明至2001年1月5日结束,并允诺届时将评出获奖作品若干。期间,该报纸择优发表了18篇应征稿件,本人作品有幸忝列其中。随后,笔者就眼巴巴地翘首以待评选结果,并定期去街头书报摊购买该报纸,看是否公布获奖名单。可从1月份一直盼到现在,仍不见征文揭晓的迹象。后获悉,是因为协办单位赞助费迟迟没有到位的缘故。 尴尬之二:如此“大奖”。某电视台开展“我看‘××××(栏目)’”征文,允诺获奖者可得“大  相似文献   

8.
经常在一些非档案专业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珍贵档案在××档案馆被发现”,偶尔类似的新闻在档案专业刊物上也会“露一下脸”。读罢,总感觉是叫人搔了一下脚心——乐的不是地方。想来,  相似文献   

9.
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常有“××乡××村村长×××”的说法,其实“村长”并不合法。我国宪法第111条中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第8条中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可见,在村民委员会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某些报刊在报道公安部门打击团伙犯罪活动时,常以犯罪分子的籍贯地名冠以"××帮",并用大黑体字做在标题上,如《警民围剿××帮》、《××帮的覆灭》等,这是很不妥当的,应予纠正。国家公安部门打击团伙犯罪,是打击这个团伙的犯罪行为。检察机关所公诉的,是这个团伙的犯罪事实。人民法院对这个团伙定罪的原则,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公、检、法三部门所执行的任务,是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任何籍贯的个人或团伙犯罪,依法惩处的原则、标准是一致的。因此,见之于正式报刊的新闻报道,不宜在标题…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报刊整顿后,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发了全国统一的报刊登记证号,即“国内统一刊号:CN××—××××”。“CN”是CHINA(中国)的缩写,CN后的两个数码是省份代号,连字符后的四个数码是报刊序号。报刊登记证号应正确使用,但我们在乎时的接触中却发现我国期刊中有多种误用报刊登记证号的情况: 第一,误写“国内统一刊号”,这类情况有  相似文献   

12.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14.
如今,读者对报刊上每每出现的差错,多有微词(有的甚至是责词),谓之“多发病”“常见病”——似“感冒发烧”般,好了又复发,实难根治。差错有的出在文内,然有的报刊却出在标题,我就看过“××厂效益斐然”,错成“郊益斐然”。这影响的不良,无须饶舌。更奇的是有的新闻稿,本报错了,读者纠正了,本报发了更正,但文摘报尔后转载的却是错稿,尔后只得又转载更  相似文献   

15.
茶余饭后,我留意起报上的“征婚启事”了,因为我发现读这些文字,可以捧腹解颐,帮助消化,松弛一下疲乏的头脑与筋骨。请看一则(恕不举出报刊及征婚者姓名了): “××,男,30岁,未婚,高1米73,正直豪爽侠义英俊魁伟健美,气质帅能力强(可调动  相似文献   

16.
如今,读者对报刊上每每出现的差错,多有微词(有的甚至是责词),谓之“多发病”“常见病”——似“感冒发烧”般,好了又复发,实难根治。差错有的出在文内,然有的报刊却出在标题,我就看过“××厂效益斐然”,错成“郊益斐然”。这影响的不良,无须饶舌。更奇的是有的新闻稿,本报错了,读者纠正了,本报发了更正,但文摘报尔后转载的却是错稿,尔后只得又转载更正,如此更正又更正的折腾,据我所知,近年来就发生过几起,致使读者“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17.
“上台阶”这个词儿,半年多来经常在报纸、广播、电视的报道中出现。党中央和省委根据邓小平同志年初南巡谈话的精神,都提出使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这作为奋斗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和听到这样一些提法:什么××市的经济发展,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作几年来已经跃上了一个高台阶;××厂上半年各项指标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县财政达到自给,消灭了赤字,登上了新台阶;等等。这些提法,其具体含义已远不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台阶”的内容了,说它是自提标准,内涵不清,甚至把前进目标给模糊了,是不为过份的。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有着近三十年业余写作经历的人了,打过文字交道的编辑部也不下三十个。最使我感动的,倒不是常编发我文章的报刊;而是近几年才刚刚接触的上海《辞书研究》编辑部。也是“研究”气氛所决定的吧,他们每收一稿,必复一函,工工整整地写上:“×月×日来稿收到。一待读毕,当另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一些报刊上,在一些电台、电视台的口播中,错词病句屡见不鲜,而一些人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却见错不怪,继续袭用这些错词病句,使其泛而滥之,造成了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现状。如“××是最××的××之一”这个病句,如今已被广泛使用。中央电视台转播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在各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时介绍说:“××是××地区最早加入奥运会的国家之一”。前不久,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20.
积本人在报社工作多年之经验,总结出会议报道的“模糊公式”,供借鉴、参考。会议新闻=“×月×日,××××(单位)在××××(地方)举行××××会议(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