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社交网络图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为此需要采用有效的动态隐私保护方法.针对现有动态社交网络中数据发布隐私保护方法中存在的攻击者背景知识单一、对图结构动态变化适应性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个性化数据图发布隐私保护技术.该方法考虑了图结构信息和对于时空信息的隐私保护.根据用户关联社交关系计算出可信度,基于用户的可信度对用户...  相似文献   

2.
黄静 《教育技术导刊》2016,15(1):155-158
针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位置信息时存在可信社交关系和不可信陌生人的攻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社交关系的位置隐私保护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社交关系进行分类和对位置隐私进行分级,让不同级别的用户看到不同精度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对位置的隐私保护。其中,对社交关系的分类包括对用户的好友类别按亲密度分级和对陌生人类别按信任模型计算值分级。相较于L intimacy模型,该模型具有较低的时间复杂度和隐私泄漏率,且能有效保护用户位置隐私。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用者在平台上面临着更大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相比,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多地将隐私保护的责任和权利让渡给使用者,自我消除作为信息分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协商成为最常见的主动隐私保护策略。但在平台与自我的双重规训下,自我消除功能的设置作为社交媒体平台技术框架内大众传播向人际私密传播妥协的隐私保护产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由社交媒体平台系统性结构和功能变化所带来的隐私风险问题。因此,隐私风险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交媒体平台与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以形成多维度个性化的隐私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虽然公共社交网络系统能够满足高校校园用户在网络社交方面的需求,但是对校园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学校个性化需求方面却存在不足。利用电子校务平台的数据,设计了与真实校园环境和活动紧密结合,包含具有校园特色的应用组件和支持社交与协作构建的关系模型,并对校园用户的隐私提供适当保护的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对校园内的交流和协作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用户使用或放弃一项移动应用或服务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增强用户黏性对移动社交网络个性化服务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感知视角出发,以期望确认模型为框架,在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羊群行为理论与习惯理论,引入感知愉悦性、模仿他人、弱化自己拥有的信息及习惯等4个变量,构建基于用户行为感知的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持续使用理论模型。同时,对各模型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理论假设。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个性化服务持续使用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构造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以用户之间互动情况来定义用户间的信任值,以新浪微博为例研究了用户间的关系特征和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上的电影娱乐信息数量海量增加,用户对电影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设计电影个性化推荐系统,该系统基于B/S模式,采用JavaEE体系架构。个性化电影推荐服务能够挖掘用户信息、电影项目信息间隐藏的关联性,从而发现用户的潜在兴趣,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影视片推荐给用户。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应重视个性化信息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针对用户的个性和特点,主动地为用户选择并传递动态信息的服务。文章对个性化服务的概念、特点、环境、技术要求、安全与隐私保护、服务人员的素质等进行了阐述,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在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数据日益剧增,有效分析社交网络信息将对政府的合理决策起到促进作用.在海量的社交网络信息中,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社交网络,用户可以关注当前的热点话题,并进行评论或者发布其他信息.这一系列行为反映出用户对于不同话题的偏好性和情感的倾向性,进而提供出有价值的潜在信息.本文设计了一种并行算法,实现了在Twitter和新浪微博数据上识别热点话题,并对用户情感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控热点话题及用户情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个性特征变量对隐私关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隐私风险是阻碍网络用户自愿暴露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政策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减低隐私顾虑。文章在西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用户的隐私关注程度进行测度,并运用性别差异等理论,考察了个性特征变量对隐私关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信息控制权感知水平高于男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对信息被收集的担忧程度越高,网龄越长隐私关注程度、控制权感知和信息被收集的担忧程度反而越低。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并向实践者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近年来的热门社交网络平台,其用户行为、兴趣模型及个性化推荐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针对微博社交网络的弱关系特点,结合用户实时交互信息与用户基本信息,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用户基本信息与用户交互信息的用户相似度计算方法;进而在UserCF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微博交互信息的推荐算法。该算法考虑了微博平台的弱连接关系特点,能有效针对微博类社交网络进行用户推荐。通过实际社交数据集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执行效率与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个性化推荐方法中信息不能随用户兴趣变化动态更新等缺点,提出基于虚拟机会网络的个性化推荐模型。用户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个人获取资源有限,偏好会发生变化,并且用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区性,这都与机会网络中节点的移动和机会网络的区域性类似。鉴于此,建立虚拟机会网络模型,利用机会网络的自组织性及零星用户间的信息交互,系统不但能随用户信息等数据变化快速自动组网,还能实时察觉用户偏好变化,挖掘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方向,实现个性化推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大数据时代图书馆读者隐私数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界定,并展示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过程;研究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有关读者隐私侵犯的风险。最后,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基于制度建设与技术保障的隐私保护策略,并给出了基于技术层面的读者隐私保护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14.
移动社交网络作为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必要补充,已经渗透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研究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以及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五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框架。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了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为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提供前期基础,也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现有LBS位置隐私保护以K匿名为主要思想。为解决其对攻击者背景知识估计不足而无法构造完全有效的隐私保护模型问题,引入差分隐私将位置信息作为差异特性实体,构造出新的MBG算法。算法结合现有相关系统的定位算法,以用户自组织网络为基础,在构造匿名组时,通过设置距离参数以过滤不符合Geo-indistinguish ability的用户,从而达到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目的。实验证明在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该算法提升了用户隐私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与冲击。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互联网,随之而来的也使信息的隐私度与安全性降低、风险增加。本文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安全风险、移动互联网隐私泄露的途径,提出了移动互联网隐私的保护策略、移动应用防止隐私泄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挖掘社交网络的用户信息,从复杂的社交网络提取有价值的数据,需要对社交用户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层次构建,本文采取随机游走算法来实现社交用户网络的层次生成。首先,从社交网络的网络营销方式和商业价值两方面阐述了社交网络研究价值,接着提出了随机游走算法数学模型,最后进行实例仿真,生成社交用户的层次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社交需求的提升,使得关于社交网络的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并逐渐走向成熟.为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以社交网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平台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社交网络所具有的平台属性以及具体的用户动因,结合主要的社交工具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发现社交网络具有平台企业的性质,另外用户社交需求、个人形象建立、信息获取和一站式的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移动通信和移动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人们能够快速、精确地获得自己所在的位置,但用户位置隐私遭到侵害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关于位置隐私的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基于位置的服务中,服务的质量和用户的隐私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在保护用户位置隐私的前提下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是研究的重点。从身份匿名、数据混淆、轨迹隐私保护3个方面介绍了位置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针对社交网隐私安全问题,利用基于Agent的Pareto遗传算法构建社交网络隐私自动协商模型,实现隐私策略结果的多样性。实验表明,该模型根据用户隐私偏好和社交网隐私策略的不同协商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实现了协商结果的多样性;该模型随着协商次数的增加,协商时间增加很小,在时间上具有可行性。各Agent获得的效用总值达到Pareto最优解,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