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生态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还很落后,改变这一状况的现实出路就是要建设生态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走"特色-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笔者分析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还很落后,改变这一状况的现实出路就是要建设生态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走“特色-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笔者分析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还很落后,改变这一状况的现实出路就是要建设生态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走“特色-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笔者分析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金融支持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的金融支持存在“失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要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应加大政府支持生态农业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实现金融支持主体多元化;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指导下,文章界定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科学概念。通过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产业的特性与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其中应着力解决的双重主题定位与协调统一、区内功能与布局、项目更新与序次推出等现实问题。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此类旅游区必须在确立从上至下可持续经营观念前提下,建立定期环境监测与预测制度,并将旅游发展纳入社区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国很多地方一轰而上盲目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因此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需要进行研究。本文用分析法研究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功能、特征和模式,并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禀赋农村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应既继承中国传统,又接受现代技术,保持鲜明的特色,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应着重于组织创新与微观农业产业化环节,即一方面建立有效率的经营组织,一方面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措施是加强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与变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8.
运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内江市长江现代农业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显示,长江现代农业园优劣明显,具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为此,提出发展建议,加强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特色产品及项目,加强经营管理,以促进内江市长江现代农业园将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浙江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以磐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山区农业发展应发挥农业、林业、旅游等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生态园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示范生产技术,完善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先进技术和经营组织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建设区域特有生物资源园,培育绿色生态品牌。  相似文献   

10.
大力推进现代条件下的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现代的社会条件。应评估传统经验的借鉴价值,评估现代方法的积极意义,评估社会条件的可行性。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常规农业产业化。常规农业的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但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常规农业产业化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是疏通生态农业产品的流转渠道,包括切实保障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市场化的利益机制,积极推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市场认可的生态农业产品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11.
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顺应了市民及其它人回归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推动哈尼梯田旅游成为红河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部分分析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的重点说明了哈尼梯田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哈尼梯田旅游也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南宁市面临重大机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使南宁市的区位优势、通道优势、经贸优势进一步凸显。南宁市要主动应对,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选取具有比较优势和带动力、易于操作的贸易投资、农业、物流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重点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合作商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健全合作机制;以优势特色项目为中心,充实合作内容;以提供政策支持为保障,优化合作环境。  相似文献   

13.
旅游房地产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住郊区化发展起来的,其开发涉及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融合发展。文章分析了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说明了旅游与房地产的融合对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功能主义是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的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主张现代化的生产设计和资源开发要以资源特质为凭借,强调部分和整体的协调,追求产品功能的多元化、内蕴彰显和设计唯美性。近年来,长株潭各种水体旅游资源开发形式粗放,资源的原生自然形态美和内蕴品质缺乏设计感和实用性,无法形成品质旅游产品。尝试从功能主义视角对长株潭水体旅游资源的特质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深度开发长株潭水体旅游资源、打造水体旅游品牌产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旅游扶贫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的感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旅游扶贫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素质、保护黄土地貌等作用。谷咀村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高,对旅游持明显的支持态度。今后在旅游扶贫中,应注重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提高居民在旅游企业中的就业比重。同时,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发挥特色农业、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扶贫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怒江大峡谷旅游区及周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脆弱性分析,表明本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同时,结合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支撑体系、旅游客源市场、同类峡谷案例比较分析,表明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怒江大峡谷旅游区发展措施有利于本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工作、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乡镇居民参与旅游建设开发工程。最后,提出了怒江大峡谷及其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业为例,深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现状.研究发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有进一步合理优化开发的空间;体育旅游各项目和体育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宰客和价格战等不良行为;体育旅游业经营和管理人才缺乏,培训体制不健全;体育旅游项目类型雷同化现象严重;体育旅游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引入产业集群理论改善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现状,以期为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及进一步提升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核心竞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发展旅游,规划先导。旅游规划编制形态多样,但可归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大类。目标导向型适合于新型发展区,以确定发展目标为主旨,围绕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及产业要素布局,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等;问题导向型主要适应于旅游已发展区,诊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出相应的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优化等的调整性方案。两型规划导向应视规划区实际加以应用或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经济具有效益性、优势性、稀缺性、连带性等基本特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应形成鲜明的特色经济格局 ,围绕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工业、旅游业  相似文献   

20.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它们位置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不便,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目前还未很好开发的旅游资源。但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之际,在旅游开发方面具有发达地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丽水市是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环境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厚重”,环境等级高,承载力强,开发潜力大等鲜明特点。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的研究,初步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比较优势主要集中表现在资源优势、机遇优势、后发优势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