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戴震哲学因痛斥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宣告了理学的终结”.但是通过比较戴震哲学和朱熹理学我们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哲学逻辑体系,即由气化流行的天道推演人性,得出饮食男女之欲具有合理性之结论;有着相同的终极关怀,即要求统治者关注百姓的饥寒愁怨,体现着儒者关心民瘼的情怀.戴震发扬了朱熹哲学中合理的内核,并对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范畴作了明晰的解析.戴震哲学是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反动.  相似文献   

2.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相似文献   

3.
朱熹与戴震     
在中国哲学史上,朱熹是唯心主义理学之集大成者,戴震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后代表,戴氏并以批判程朱理学“以理杀人”见称于世。从形式上观之,朱学与戴学形同水火,事实上,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朱学与戴学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研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早年戴震对朱学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5.
新安理学的盛衰始终,除了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外部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为新安理学初始即具有的对朱子学尤其是朱熹本人的尊崇以致于迷信。这一内在原因,深刻地引导、规定和制约着新安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同样身为新安学者的戴震,以“志存闻道”为治学旨归,并通过考据学方法,揭示了程朱理学援引老庄、释氏诠释儒学经典的实质,以及因此对儒家思想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程朱理学接续孔孟道统的传统观念,消解了新安理学得以成立的思想理论依据,新安理学因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化中的朱熹、戴震和胡适这三个人物的出现正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朱熹理学为始点,戴震的反理学是对朱熹理学的颠覆,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则是对整体儒学的颠覆。这之间的发展线路正好是巨大的“否定之否定”。它显出徽州文化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线路及其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7.
戴震生活的时代,“理”成了社会优势阶层压制弱势阶层的工具,在道德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以意见为理”和“理欲二分”。戴震认为这些道德理论问题源于程朱理学在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修养方法等方面出现了错误,而这些理论错误最终根源于程朱理学受到老、庄、释氏思想的浸害而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的精髓。戴震这种敢于批评封建正统思想并步步深入、挖掘根基的精神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囿于时代局限性,他并没有看到社会道德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等级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8.
南宋朱熹、吕祖谦“淫诗说”驳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和吕祖谦是南宋“淫诗公案”的主角,二人争论的焦点是“雅郑邪正”。朱熹把声和诗混为一谈,认为“郑声淫”即“郑风淫”,是程朱理学盛行下禁欲主义猖獗的产物;吕祖谦认为《诗经》配乐有雅、俗,所录诗歌皆为雅正,其说符合孔子原意,但拘于政教的美刺之中。  相似文献   

9.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阎苦璩考证古《尚书》的真焦,出于羽翼朱熹,阐发程朱理学的动机。本从阎氏《尚书古疏证》所表现出的与朱熹学术思想的分歧,对宋儒图书易学的批判,对“虞廷传心”的考辨等方面,论证出阎氏的思想与理学已呈现出离心的倾向,显示了清初由理学的向汉代经学复归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0.
王庆 《培训与研究》2007,24(4):81-83
“二程”学识渊博,一生诲人不倦,对学生要求又非常严谨,故程颢有“如坐春风”之誉,而程颐则有“程门立雪”之典。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术观点,尤其是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后世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而朱熹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1.
姚鼐和戴震之间的汉宋学术之争是姚鼐离开四库馆的主要因素。戴震其时正以考据功夫受器重,姚鼐虽亦重视汉学,但不能容忍他对朱熹的攻击。姚、戴之争时,姚鼐力单势弱,于是毅然辞馆。姚鼐辞馆反映了清代学术嬗变的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12.
吴伟斌先生是近20年元稹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人物,最近他发表了一系列章讨论《元稹年谱》的系年失误,虽有可取之处,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一系列不小的错误。清理这些错误,对于促进原本比较薄弱的元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戴震提出的“二气”说(本受之气、所资以养者之气)是他在本体论上超越前贤关于气论的独特创获,此论不仅深化了传统气化流行的宇宙观,而且使其新伦理思想获得了坚实的形上理论的支持。由本体论上“二气”的辩证统一关系到伦理观上理与欲、自然与必然、内与外等完美结合,再到认识论上凸显联结“二气”的“智”,体现了戴震哲学思想的严密性和整体美。  相似文献   

14.
戴震的自由精神所建立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戴震将"人"这个概念作为其伦理思想建立的基础,他的情欲肯定论具有鲜明的"重生"的特征,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的天理人欲之辨。戴震认为,生活的价值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不能在追求道德价值的同时将生活与道德完全割裂开。  相似文献   

15.
朱敦儒词名甚著。宋、金以来向有“希真体”之称。关于“希真体”的内涵,至今学术界异见歧出,尚无定论。特根据后人对朱氏词的仿效创作和品赏评论加以考辨,可知“希真体”是对具有独特个性与鲜明风格且于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朱敦儒词的誉称,它是由朱氏早期、中期、晚期多种题材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词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而并非仅指某一时期、桌类题材或某种风格的词作。“希真体”具有流变性与多样性,而清隽谐婉、平淡自然乃是其主导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一位对古典籍深具批判力的学者,讲义理、重训诂,并且在训诂中形成了一套实证的治学方法论。徽派朴学家基本上继承了朱熹的治学方法,并且有很大创新、发明,特别是戴震等人的学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相似文献   

18.
郑珍为诗,濡染于其师程恩泽,而与同代诗家祁寓藻、何绍基、曾国藩俱有宗宋倾向。但论者每谓郑诗师法韩、孟,并取元、白。其实郑诗取于韩盂,要在学问与脱俗两端,接引元白而去其俚俗,亦于二者为然。郑珍在创作上并溯韩、孟、元、白,却十分切合黄庭坚诗学强调学问和力避凡俗的基本主张,正是在这一根本的方面,郑珍诗显示了与山谷诗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9.
戴震《转语二十章序》取虚词为例,按照意义和古音两条系联标准,用平行互证的方法重点证明了上古时地音变的一种类型——"位同",即发音部位发生了演变而发音方法保持不变。在"义同"的前提下,这种平行互证法可以证明上古发生过规律性音变、字形也发生过相应改变的虚词同源词。平行互证法是一种科学的、具有严密的推理逻辑的方法,戴震的平行互证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证明逻辑。运用戴震的这种方法和结论对九组常用虚词的语源和声转渠道的规律性进行探讨,发现上古汉语虚词的声纽相通渠道主要有泥匣相转、泥喻相转、匣/疑与喻相转,韵转渠道主要有鱼之相转、歌鱼相转、歌通过鱼与之相转。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许多人认为乾嘉考据学者专心考古,不问世事,这种看法似有偏颇。通过对戴震著述的全面深人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在经学体用、实学致用、教育后学诸方面所体现出的经术致用观点,以及对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