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2.
贺心颖 《青年记者》2016,(36):113-114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热情.曹聚仁决定放下教鞭,走出书斋,为抗战尽一份心力.“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携笔从戎,开始了战地初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前线,为上海《大晚报》和《立报》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本文以上述战地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曹聚仁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3.
曹聚仁三十年代在上海教大学和办《涛声》杂志时,曾和鲁迅有过交往,多次宴聚,在鲁迅的日记和书简中有所记载。鲁迅有时还托他查一些资料,我记得的有鲁迅请他找《隋书》查隋炀帝“焚草”之变的出典。那时,徐懋庸寄住  相似文献   

4.
曹聚仁是一个曾经风云一时却也被记忆长期湮没的人物,早些年这个名字除了在鲁迅先生的书信中时有所见外,其他则很少看到踪迹。近年来这个据说著述多达4000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似乎正在抖落历史的尘埃生发出一种令人注目的熠熠丰采,这多半要归功于曹聚仁著作的陆续出版和卢敦基等人所作的曹聚仁传。曹聚仁著作的  相似文献   

5.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新知书店总管理处迁往战时的西南文化城桂林。广州分店经理王益辗转撤退到桂林不久,又奉命到上海“孤岛”设立新知书店上海办事处(简称上海办事处)。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6,(3):71-71
著名学者熊十力的读书方法,提出要选择图书,坚持读书和善于思考。他曾经说过如下的话:“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而作家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谈到他的读书时,则说:“……真正引起了我的兴趣,百读不厌的,倒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后后总读了一百多遍(一本正经地看)。我看《红楼梦》,不如俞平伯师那么多,只有七十多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读了四五十遍。”(辑)熊十力、曹聚仁谈读书  相似文献   

7.
曹聚仁先生一生的书话、论、史论达四千余万字,皇皇大哉!可惊的是,这些字皆当成作品来写,此不特于知识的增进有大功焉,即当成学来欣赏,也有浓酽至味。其笔下字.似不动声色,实得传统中醺染至重。如谓:“这几天,我只要有些闲暇,便把王长宝女士的遗《欧氛随侍记》看了下去。长宝,她是王景歧先生的长女。景歧先生,他大概和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蔡元培诸氏关系颇深,但他任上海劳动大学校长时,给我印象是庸碌无能。”(见《书林又话》)  相似文献   

8.
曹聚仁踏上罗湖桥,一步一回头。前面是香港,后向是大陆,他“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  相似文献   

9.
毛志辉 《出版史料》2012,(3):109-113
胡道静,上海人,祖籍安徽泾县,著名的科技史家、古文献学家、编辑出版家,成果卓著,誉满中外。曹聚仁在《胡道静——新一代的学人》一文中,曾将胡道静与钱锺书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0.
曹聚仁是海内外著名的爱国老报人,也是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和文史教授。1935年他曾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持志大学国学系,开设“国学概论”课程等。然而,距今已七十余年了,几乎没有见到他在持志执教时的事迹,颇感失望。最近我在查找一些资料时,偶然发现他题写的两幅刊名,颇觉珍贵,便将复印件寄  相似文献   

11.
柳哲 《档案天地》2014,(11):29-33
正著名文化大师曹聚仁先生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有其匹。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搭起了两岸和谈的桥梁,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被周恩来总理盖棺论定地评价  相似文献   

12.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印行的十六开巨卷硬精装《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贾植芳、俞元桂主编)第274页左栏登录了轰炸下的南中国曹聚仁等著。战时小丛书。战时出版社1938年出版。紧接着是“目次”,列出本书全部文章篇目。  相似文献   

13.
上海《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24日停刊。该报是四开小型报。它根据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分别办了三个副刊。其中有一个副刊《言林》,与《立报》同日创刊和终刊,由谢六逸主编。谢六逸是个副刊编辑名手。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三期上,登载曹聚仁的遗著《我与我的世界》中提及:“五四运动以后,副刊编辑名手,邵力子、孙伏园二先生而外,黎烈文、谢六逸二兄也为世人所推重,他们都是善于做拼盘的好厨子,富有战斗性,”在他的悉心努力下,《言林》在社会上享有卓著盛誉,颇为社会人士所赏识,所载文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五十年代,爱国报人曹聚仁活跃于海外华文媒体。1953年至1958年间,他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任驻港特约记者期间,对台湾问题进行了观察与报道。特别是1956年后他经常来往两岸被视为国共两党密使后,在海外积极宣传中共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并以抢发独家新闻的方式,为大陆和平解放台湾释放了政治试探气球。总之,曹聚仁以海外报人和国共密使的双重身份,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田艳艳 《兰台世界》2013,(16):129-130,146
<正>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笔名彭观清、陈思、丁舟、袁大郎等,浙江浦江(今兰溪)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三十日(1900年6月26日酉时)在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出生,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人士与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记者。曹聚仁先生是中国20世纪中的著  相似文献   

16.
黄裳     
记者这一职业,容易毁人,亦容易立人。说其可毁人,乃在于终日忙忙碌碌,满足于虚荣,无意读书,最终成了“混混儿”。旧上海的一些报人中,便常有这种人出没,以写俚俗与他人隐私为趣,大笔一摇,制造是非,终于成了文痞。但也有些有学识而又具活动能力的记者,对社会影响深远。“五四”以后,出现了一批有品位的报人,其中像孙伏园,曹聚仁,唐弢等,其成就均令人仰视。但到了当代,  相似文献   

17.
蒋经国归来     
曹聚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由其撰述的《蒋经国论》于1948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蒋经国的著作。读者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心中的蒋经国是什么样子的。l997年首次在台湾出版,这次,在蒋经国诞辰百年的时候,首次以简体字版与内地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8.
芦沟桥“七七”事变,揭开了日寇侵略我国的序幕。到“八·一三”,他们的魔爪又伸到了上海。在上海,我国军民奋起抗击,不惜牺牲,与虎狼般的兽军作了三个月猛烈战斗之后,不得已撤退了,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在徐家汇附近,看见日本鬼子虐待我们中国老百姓,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礼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使我非常愤恨。回到寓所,就同住在楼下的著名生物学家朱冼讲:我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我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死了比活着还痛快些!”  相似文献   

19.
章锡琛先生是绍兴人,曹聚仁说,只有章先生能从商务和中华的天下里夺得一分天下,因为他是绍兴人。这是说的作为绍兴人的章锡琛创办开明书店。因此章的名字是和开明联系在一起的。在创办开明书店之前,章锡琛曾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大约在民国元年初,也就是1912年1月,他从故乡到了上海进入商务印书馆。他在工作中温  相似文献   

20.
王谦 《档案时空》2003,(11):4-6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反革命行径深恶痛绝的宋庆龄愤然出走苏联。她虽不是作为逃亡者流落异国他乡,但其出走的内幕也确带有神秘色彩。“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宋庆龄对此深恶痛绝,愤然离开武汉到上海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时在武汉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的宋庆龄的无比义愤。为回击蒋的叛变,宋庆龄在武汉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一起,发动了声势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