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隋代京兆郡鹰扬府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府兵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主要的军事制度之一,它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二百余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废止。隋代是府兵制度完善之时,它上承魏周下起大唐,是府兵制度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因此对隋代府兵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府兵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是兵府,对兵府情况的统计研究是府兵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前贤学者在隋代兵府研究上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劳经原、劳格、罗振玉、谷霁光等诸位先生分别在其论著中补过隋代兵府,并都有精彩的论断。本文在继承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搜检史籍及墓志资料中对京兆郡一地兵府的记载,对捡获的京兆郡十六个兵府,进行系统归理与考证。  相似文献   

2.
府兵制在唐武德、贞观时期仍处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高祖立唐之初即改隋炀帝时期的鹰扬府为骠骑将军府、车骑将军府,后两类军府合并归一,车骑将军府隶属于骠骑将军府,从而形成了十二军分统骠骑将军府的地方府兵军府格局;至高祖武德七年时,骠骑将军府改为统军府,成为武德后期、贞观前期地方府兵军府的基本单位。至太宗贞观十年,则改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地方府兵军府建置趋于稳定,职官设置与职能分工更为成熟,因此成为维护唐前期国家地方政治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军事制度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太平军的编制与统兵体制1、太平军的兵源和编制。太平军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军事组织,产生于1850年11月的“金田团营”。前期兵源的基本成份是来自广东、广西一带的汉、壮、瑶族的贫苦农民,矿工和烧炭的山民。史载“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他们是为了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而从军的,也有少量的地主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太平军团营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概述 (五)北朝隋代的军事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北魏的军事制度 1、北魏的兵及兵种变化。北魏初期的兵,是以拓跋部落联盟为主的部落兵。氏族成员从事生产,也从事战斗。《魏书》载,长孙嵩、楼连伏、陆俟等部曾以部落酋长的身份带领部落兵跟随拓跋珪征战。除以拓跋部成员为兵外,也吸收被征服和内附各部落的成员当兵。如高车、丁零、胡、氏、羌兵等,其中以高车兵最有名。早在十六国什翼犍时,拓跋部已有“控弦之士数十万人,马百万匹”。北魏初期,  相似文献   

5.
自中唐“安史之乱”至五代,王朝频繁更迭,战祸连绵持续二百余年。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跋扈局面的重演,使北宋政权能长期巩固下去,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而兵制改革是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基本做法是,收夺藩镇兵权,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削夺将帅兵权,将军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军力的削弱,出现了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走向了预期目的的反面。  相似文献   

6.
明代军事制度是在改革元代军制和吸取唐、宋军制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显著特点是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军队的装备有了长足进步。但明代役使军士和克扣军饷等问题较为突出,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削弱。一、军户制度1、军户的来源和类型。明代国家兵役制度,基本继承元代实行世袭军户制。军户是人民中供应军差的特定人户,隶于军籍,军籍分辖于军队中各个卫所,到卫所服务的军户壮丁称作军,未入伍的分居原籍,编入里甲。军是世袭的,也是家族的,军的这一家  相似文献   

7.
刘宇 《华章》2007,(12):64-65
本文认为在唐代府兵制度下存在一种以军事关系为纽带建立的聚落--府兵制度下的军事聚落.并从河南修武县周村入手,对这种聚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三国的军事制度 1、募兵制的兴起,以及其他集兵方式。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诏罢郡国材官、骑士、楼船兵,征兵制衰微,兵源主要依靠招募。东汉末年战乱,兵制更加紊乱。当时各国采用的集兵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召募。关东豪杰讨董卓时,其士兵多由募集而来。曹操、刘备、孙氏政权的兴起无不借助募兵。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到处流亡,是募兵兴盛的客观原因。自魏、吴各具国家规模以后,凡募兵须先得到政府的批准,各地将领不得随便召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将军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与州府的军府化过程可谓一在中央层面一在地方层面,共同推动着两汉政治体制的演化。这两种演化趋势于汉末合而为一。曹操霸府就是这种演化的结果,亦即公府幕府化的完成。这一点在曹操霸府军事参谋机构的设置上可得到确证。而这些机构的设置以及制度上的规定也奠定了魏晋以后加兵公府及地方军府的基本框架。公府幕府化的结果也表明军事因素开始全面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第二次征高句丽能够顺利进行,隋炀帝于大业九年(613),采用"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的方式来弥补战斗力日趋衰落的府兵。骁果兵以关中豪侠为主,在建制方面隶属于十六卫系统,与府兵极为相似。但在经济待遇、地域来源、招募方式上与府兵有些差异。起初,骁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隋王朝的生命,但是最后骁果却给隋王朝致命一击。因此骁果与皇权的关系是:皇权强大时则归附,皇权衰落时则叛离。  相似文献   

11.
论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重要特征,军事赏罚制度也应运而生。考诸史实,发现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已相当严整完备。以赏、军功爵制和官职升迁为特征的军事奖赏制度以及以斩、免、随坐、鞭、收家、废等为形式的军事刑罚制度相辅而行,互为补充。军事刑罚使人产生畏刑心理,官爵奖赏则是刺激因素。如果赏罚制度执行得当,无疑会激发将士的积极性。而赵国的统治者最终恰恰失败在“赏罚不信”上。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多参照禁军制度而定.北宋中后期,乡兵的军事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逐步完备.但多数征籍制乡兵的教阅弊端很多,在军事活动中收效甚微.而招募制乡兵如弓箭手和蕃兵等的编制、教阅比较严格,逐渐成为北宋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及其变化 1.军队的组建权与指挥权下移。春秋时代,“王室衰微”,东周王朝已不能象西周那样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了。政治上的这一重大变化也导致了军事领导体系的重大变化,除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少数王室军队外,对于各诸侯国的军队,东周王室实际上已无权调遣了。各国诸侯有权组建军队并不断扩充,有权任命各级将吏。如果说在春秋前期,某些大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所主持的军事会盟,尚能对其他诸侯国的军事行动进行某种协调,那么到了春秋中期以后,这种军事会盟的作用也发生了退化,对各诸侯国在军事上巳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为了适  相似文献   

14.
军事制度在各项国家制度中历来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军事制度史特别是先秦军制史的研究。从总体上说尚落后于其它制度史的研究,但近年来仍有一些成果陆续出现,引人注目。一、关于军事制度史的著作 1985年以前只是在有关先秦政治制度的书籍中对军事制度有所涉及,而较少见到专论军事制度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一、西汉军事制度概述西汉军事制度因循秦制又有所损益,到汉武帝时代逐渐定型。 1.中央军西汉的中央军可分为宫廷禁军、宫城近卫军、京师长安及畿辅驻军三类。宫廷禁军负责宫廷门户和宫内的警卫以及天子出入仪仗。其中给事禁中者为中郎、给事宫中者为郎中、给事宫外者为外郎。武帝时代禁军又增加了“期门郎”(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郎”)、“羽林郎”和“羽林孤  相似文献   

16.
唐前期军中马匹等牲畜死亡后的处置,为剥皮纳库、畜肉出售。出售环节中,军人以象征性低价购买,军外平民则按市价交易。唐代行军中设置临时账房,统兵军官将兵士钱财集中存入,随时支取,向随军商人购买肉食等军需品,军中向士兵放贷的制度亦随之产生。这反映出彼时西州地区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兵户制度是孙吴政权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是在三国鼎立时期,最高统治者为着保证战争对兵力的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本文就孙吴兵户制度的一些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请师友们赐教。  相似文献   

18.
辽、西夏、金、元是由生活于我国北方草原森林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狩猎民族先后建立的政权。其军事制度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色彩,在中国古代军制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武装力量体制和领导体制武装力量是国家实现统治和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契丹等北方诸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本朝社会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武装力量体制,并随着汉化和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武装力量指挥与控制体制。1、契丹早在北魏登国三年(388年)就  相似文献   

19.
一、湘、淮军军制1、湘军鸦片战争后最早建立的非经制兵是湘军,由大地主大官僚曾国藩创建。其基础是他在湖南湘乡的团练和江忠源的“楚勇”以及湖南各地的团练乡勇。1853年(咸丰三年)正式创建营制,因这支拥有五营、六千人的乡勇起源于湖南,便被称为湘  相似文献   

20.
王璐 《华章》2011,(14)
古往今来,军事对于一个国家的内部或对外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多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本文主要探宄中国古代军事法律制度的特征,以期有助于我们参照民族文化传统形成新时代的军事法律文化,达到巩固国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