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文艺学、美学界的讨论,使得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当下的审美现实,传统的审美原则及价值立场遭遇了“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西方后现代的理论话语,对我国关学建构的意义在于:技术理性时代虽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的“主体性”内涵,但技术与关、艺术的结合却会形成一种新的技术关崇拜;消费社会的“生活伦理的审美化”使道德、审美向个人回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回归,但却会升华出新的神圣感;在消费主义时代“审美”会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潮,但是现代的“审美”必与传统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魅力。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术界20世纪开始关注的学术命题和热点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入中国,引起了反思和争论。该理论的传人,对中国民族文化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影响,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反思和借鉴,分析褒贬,去伪存真,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审美理论建构,调整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自1988年4月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概念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简单的评述是有意义的。目前,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条路径进行研究的:其一,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文艺学、美学学科研究的新兴亮点;其二,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新现代性中国的一种“表征”;其三,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它包括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个方面,大众休闲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融生活与审美为一体是其最基本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它既可积极发挥审美的人文价值功能,亦可为当代美学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8-43
当代美学将超验层面的"审美"与经验层面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同时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现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内容,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作为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消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在"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运动轨迹中,实现了"审美"在当代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与融合。这样,在一个处处皆美的世界,艺术走向了和美截然分离的宿命。然而,从美学的批判角度上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势必导致审美判断不再可能,而必然走向自身的反面,即以美的名义扼杀社会成员的审美敏感力,最终把世界变成"美的荒原"。因此,在新的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美育功用不应被忽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包括截然不同的两种: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审美现代性则力图保持人性的完整和精神的丰富。具有自主性的文学和艺术活动正是审美现代性实践的主要形式。而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泛化观点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时代的审美迷失,它导致了媚俗艺术的盛行,同时也导致了文学自主性的迷失。因此,对当下文学危机的突破,也必须从重建文学自主性开始。  相似文献   

9.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11.
消费时代的设计艺术总体上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创构。它凭其物质化、通俗化、图像化的文化质性植入人的日常生活,建构人的日常意识,从而助成社会权利结构的再生产。消费时代促发文化多元,受制于消费话语的设计艺术满足并催生了文化的多面向,而多元的文化诉求亦诱发了设计艺术的多样态。消费时代的设计艺术与多元文化相互建构并嵌入了社会总体性叙事。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审美研究不重视审美客体的知识,忽视文化规定的重要力量,这造成了审美研究渐渐高置于日常生活之上。从艺术人类学的立场重新分析、评估知识于审美研究中的作用,探寻艺术中渗入的社会生活意义,既能凸现艺术行为的文化内涵,也可由此了解不同文化圈的表达机制,从而有利于当下的艺术和美学建设。  相似文献   

13.
荷兰绘画艺术的繁荣既得益于新教卡尔文教派反对偶像崇拜的教义主张,受益于荷兰经济的推动,又加上继承了尼德兰的民族文化传统,使绘画艺术在荷兰完全摆脱了天主教会、宫廷和贵族的垄断,真正融入荷兰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以维米尔代表作《画室》为出发点,以此辐射出17世纪荷兰的宗教、经济、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畲族民歌是畲族民众伟大的文化创造.从民间艺术维度入手,将其置于民间艺术与艺术批评双重视域下,关注其自身的特点、艺术创作与艺术的过程,以及民歌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可以使人们对于畲族民歌与畲族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大地的艺术,是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民间艺术。然而,随着农耕社会的瓦解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竞一时走向衰落庶几成为“失落的文明”。所幸有识之士深怀文化信仰,担当起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投入空前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编就这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这是用视觉人类学的方式,将其纳入“大艺术”本体论的美学范畴,既以历史的方法作纵向比较,又以比较关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藉以凸显年画鲜明的吴文化特色和“浅中寓深”、“俗外见雅”的地域个性,从而以民间文化的多重价值,展现出立体化与全息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美学气象和生态景观,其价值已超越了一般的图画“集成”,而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科学抑或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是教育学史上的经典论题之一。围绕这一论题,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和文化语境,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总体上,“科学”指向“知”,追求符合教育事实的规律;“艺术”指向“行”,探寻指导教育实践的规则。因此,两者的对峙实质上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理论”的分野。随着教育学作为统一的知识体的瓦解,“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论题面临着前提性的困境,但又由于其对教育学发展路向的暗示,获得了在现时代的存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文艺美学三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勃兴到九十年代以后因定位归属的困难而遭致一定程度的冷遇。现今,文艺美学理应在新的审美文化转型中获得新生。文艺美学新生的途径在于:一方面要摆脱精英主义的传统思路,积极介入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形成的文化大潮中;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地批判性阐释,以引导大众在日益感性化、平面化、视觉化的审美体验之后,产生更高的审美需求。同时,要积极引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用视象的话语方式弥补西方思辨话语的缺陷与不足,更好地解释审美和艺术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追求商业利润的背景下,艺术明显向经济、市场、金钱靠拢,走向了大众对话时代。已生产或即将生产的艺术品以及艺术创造过程,呈现出以下特征:操作痕迹过于浓重;迎合大众口味,彰显媚俗特质;媒介宣传发挥重要作用。艺术与大众越来越近,而含金量却越来越少。艺术家需要永远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挺拔的身姿,在促使艺术走近大众、贴近生活的同时,坚持艺术应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品位。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大学生有充分的审美辨别、考量、选择的能力。社会文化精英的审美应承载引导、批评、建设之功能。大学美育课应强调摩挲经典,体会生活,而不要把美育简单理解为看几次艺术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e recent decades art education has tried to move away from the trends based on practical skills and techniques towards a greater stress on interpreting and understanding visual culture, created by the mass media. This approach implies a revision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a redefinition of goals, replacing the study of art with a study of ‘visual culture’, a concept that better describes the daily environment of students and which reorientates art education towards social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Dewey's conception of art as experienc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offered based on three ideas. Firstly, the subject of art education involves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includes both ‘high’ art and popular culture.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balance between understanding and production in art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sider art products as narratives, stories or comments about life experiences. Thirdly, to review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ate its value for social reconstruction and for which Rorty calls ‘self‐cr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