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个德国哲学家拒绝使用电灯。晚上风吹蜡烛滚到地上,他趴在地上找蜡烛,妻子把灯打开,他发现其实蜡烛就在他脚边。他捡起蜡烛说:“啊,原来灯光有如此妙用,它帮助我找到了烛光。”  相似文献   

2.
自制爆米花     
这天老师教了我们做爆米花,材料有火柴、蜡烛、玉米粒、铁勺。老师先把两三粒玉米放在铁勺里,然后用火柴把蜡烛点燃,接着把装了玉米粒的铁勺放在火苗上。过了一会儿,爆米花就做成功了!老师还给了我几粒玉米,让我回家去也试着做。我回到家,马上找工具,蜡烛就用妈妈的艺术蜡烛,铁勺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与小偷同找硬币巴尔扎克一生为人类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精神财富,自己却是一贫如洗,穷得几乎买不起面包、蜡烛和纸张。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来光顾巴尔扎克的家。那时,巴尔扎克正卧在床上,觉得有人在他的桌子抽屉里寻找东西。他意识到来的是谁了,就用温和的口吻说:"喂,朋友,别急,请你稍等,让我点上蜡烛,咱们一起找找看是否还有几个硬币。白天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着呢!"  相似文献   

4.
小小蜡烛头     
今天早晨起来,我正在整理抽屉,看见一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蜡烛头,上面积满了灰尘,我心想:这个小蜡烛头太小了,反正也没有什么用处。想完就随手把它扔到了簸箕里去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当天晚上,这个小蜡烛头竟立了“大功”,你说巧不巧?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都在灯下干自己的事。突然,眼前一黑─—停电了。这下可把正在看书的妈妈、爸爸和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全家开始摸黑“搜寻”蜡烛。抽屉、书柜、写字台上都找遍了,连蜡烛的影子也不见。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过去了,找得我心急火燎.忽然,我心里一亮,想…  相似文献   

5.
做一做:找两个平面镜,再找一段蜡烛来,就可以亲自做一下如下的实验: 把两个平面镜互相垂直放在桌面上.为了使平面镜能立在桌面上,可以在每个平面镜背面靠一个物体,如墨水瓶等,然后将蜡烛放在两个平面镜夹的直角范围内,点燃蜡烛.如图1所示,S表示蜡烛,然后从不同方向通过  相似文献   

6.
水下点蜡烛     
老爸,我今天学到一魔法,可好玩啦!呵呵,老爸正无聊呢!赶快拿出来炫炫。我这招就叫“水下点蜡烛”!听起来是有点悬。老爸,先去准备一只盆子、一支蜡烛。遵命,魔法师。咦?不是说在水下点蜡烛吗?怎么这会儿就先点上了?笨爸,我得先把蜡烛固定在盆底,再用防水胶带把蜡烛粘牢。然后给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父亲发现我因学习成绩优秀而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于是当着我的面点亮一支蜡烛,问:"这支蜡烛是在自己燃烧、自己发光吗?""当然是。"我说。父亲把蜡烛放进一支玻璃试管里,然后密封开口。这时,只见蜡烛的光焰在慢慢变小,很快就熄灭了。"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父亲问。"因为试管里的氧气耗尽了。"我说。"是啊!蜡烛燃烧,不只是蜡烛在燃烧,还有氧气在参与燃烧;蜡烛发光,不只是蜡烛在发光,还有氧气在参与发光,蜡烛的光里,有氧气的光芒。"父亲说,"假如人生是一支蜡  相似文献   

8.
昨天晚上,我在抽屉里找东西,发现一根蜡烛,就把它点燃了。无意间,我发现蜡烛不管竖着放还是横着放,火焰都是向上的。这是怎么回事?我赶紧问爸妈,爸妈都说不准。于是,我查看了家中所有科普书,始终没有找到完整的答案。看来我还得向别人借。我打电话给好朋友舒汉,向他借科普书,他爽快地主持人一点通:这篇作文的优点在于没有“因为”、“所以”地来写,那样写,就完全成了一篇说明书。这篇作文由发现,然后查询,探究,又重复实验,这个过程写得一点也不枯燥。不妨,我们顺着这条线索分析一下:1.无意中发现蜡烛点燃后,无论怎么…  相似文献   

9.
使命     
很久以来,我最喜欢的礼物便是蜡烛。那些形态各异、有些还可以散发出清香的蜡烛始终是我的最爱。节日时,我都会收到朋友们送的蜡烛。我的蜡烛从来都没有被我点燃过,全都摆在桌上、窗前、橱里作为装饰。我不喜欢看到一支精美的蜡烛就这样被火“毁掉”,更不喜欢看那小得出奇的火光在微风中“苦苦挣扎”的样子。点蜡烛在我眼里似乎是一种摧残。尽管人们说烛光是浪漫的,可我却认为点燃蜡烛的那一刹那,便是开始残杀这一生命。我一直认为我这种做法很“崇高”,直到那一次圣诞。还是和往常一样,有了很多精美的蜡烛,然而,在我的一个好友给我的礼包中…  相似文献   

10.
橘子火花     
橘子也会迸出美丽的火花?道理其实很简单,就看你是否善于发现啦!工具百宝箱①一支蜡烛②一盒火柴③一个橘子游戏DIY1剥开橘子,留下橘子皮备用。找一间黑暗的屋子,点燃蜡烛,双手用力拧橘子皮,  相似文献   

11.
停电的时候     
停电了。男人自告奋勇去点蜡烛。可是找了许久 ,找不到蜡烛。男人就取了些豆油 ,浸了一截线绳 ,做了一盏油灯。油灯点燃 ,屋子里就暖暖地亮了。男人做这件事的时候 ,孩子在一边打着手电筒。孩子惊奇地看见了一盏油灯的制造过程。望着跳动的灯花 ,孩子嗄嘎地笑了。女人问孩子 :你笑什么 ?孩子指着墙上的影子说 :瞧 ,咱家人的脑袋 ,多么大 ,这间屋子都要盛不下了。男人说 :这有什么好笑的 ,瞧我的。男人说着 ,将手掌合在一起 ,让灯光把手的影子投在墙壁上。孩子的眼前就变幻出来一匹矫健的骏马。女人也来了兴致 ,当即在墙壁上变出来一只漂亮的…  相似文献   

12.
小蜡烛“i”     
我非常喜欢我的画,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我的画。 我画的是蜡烛,也是字母“i”,因为“i”长得像蜡烛。火焰表示“i”的点,蜡烛表示“i”的身体。这根蜡烛就种在我的蜡烛花园里。  相似文献   

13.
烛光     
雨在窗外淅淅地下着。我坐在书桌前,紧张地温习着功课,因为明天要考试。忽然电灯灭了,周围一片漆黑。“妈,怎么停电了!”我愤愤地喊道。“我这就去点蜡烛。”正在洗碗的妈妈一边答应着,一边忙着划亮火柴,点燃半截儿蜡烛。妈妈一手拿着蜡烛,一手挡着风,忽快忽慢地向我走来,小心翼翼地把蜡烛放在我的书桌上。顿时,我的眼前亮起来了。我看着那半截儿蜡烛,不高兴地对妈妈说:“今天晚上肯定不会来电了,就这点儿蜡烛,怎么够用?您快去买几根,买不到也要去借几根!不然,今天晚上我怎么复习功课?明天怎么考试?”“好,我这就去……”妈妈说着轻轻地点了…  相似文献   

14.
中秋纪事     
每年的这时候,大家都会大大地采购一番,以备中秋聚会之用。中秋节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据说这些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风俗。就好像点蜡烛这活儿,与其说是风俗,还不如称之为长久以来的风气。因为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人们要把点燃的蜡烛沿着路边插成长长细细的一条火绳儿。小时候以为那是给外面的野狗野猫照一条回家的路,而现在爷爷奶奶又说是给一个管月亮的神过生日,要我们为她点燃蜡烛表示庆贺。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小孩儿只在乎怎样把火苗用在最好玩的地方,毕竟,“玩火”的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每到点蜡烛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找块大大的…  相似文献   

15.
停电的时候     
停电了。男人自告奋勇去点蜡烛。可是找了许久,找不到蜡烛。男人就取了些豆油,浸了一截线绳,做了一盏油灯。油灯点燃,屋子里就暖暖地亮了。男人做这件事的时候,孩子在一边打着手电筒。孩子惊奇地看见了一盏油灯的制造过程。望着跳动的灯花,孩子嘎嘎地笑了。女人问孩子:你笑什么?孩子指着墙上的影子说:瞧,咱家人的脑袋,多么大,这间屋子都要盛不下了。男人说:这有什么好笑的,瞧我的。男人说着,将手掌合在一起,让灯光把手的影子投在墙壁上。孩子的眼前就变幻出来一匹矫健的骏马。女人也来了兴致,当即在墙壁上变出来一只漂亮的…  相似文献   

16.
快乐成长秀     
4月的天气真是好得让人精神焕发。星期天, 几个好朋友来找我一起做蜡烛灯。做蜡烛灯需要的材料有带瓶盖的可乐瓶,揪机,布条,竹竿,蜡烛和小刀。我们先把可乐瓶用刀切开,把带有瓶盖的半个瓶子倒过来,在切口处的两边各穿一个洞,  相似文献   

17.
记得八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我家的电灯突然坏了,屋内一片漆黑,妈妈叫我拿着手电筒到楼下找蜡烛。快到一楼了,我手中的手电筒光无意中照到放在客厅里的自行车尾灯上,眼前突然“红光”一闪,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定下心来,我想,爸爸真聪明,在自行车尾巴上装了一个会发光的小东西。可是当关掉手电筒时,眼前又是一片漆黑,“红光”不见了,我连忙又打开手电筒对着那儿照,它又“闪闪发光”了。试了几次,都是如此。我的心怦怦直跳,连忙跑到楼上,告诉妈妈找不到蜡烛,然后快速躲进被窝里,心里想着:这小东西为什么会发光呢?  相似文献   

18.
影子实验     
天刚蒙蒙亮,我随妈妈急忙赶往学校。突然有家早餐店拉亮了灯,我们的影子在灯光下拉得好长好长。突然,我对影子产生了兴趣,决心做一个关于影子的实验。晚上,我躲在书房里,把灯熄了,在地上点了一枝蜡烛,在蜡烛旁边竖一根木条,观察小木条的影子。我慢慢地把蜡烛移向远处,木条的影子就越来越长。我又把蜡烛渐渐地举高,影子缩短了,还增大了。接着,我把蜡烛移到桌上。这时,我发现小木条的影子又大又长,影子的颜色却变淡了。我把三枝点燃的蜡烛固定在小木条的一侧,发现此时小木条有三个影子。原来光线的高低会影响影子的长短、粗细,而且光源的数量…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风烛残年之际,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0.
<正>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认为:蜡烛光亮太弱太暗,老师应该做太阳,让学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老师心中的阳光在哪里,就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里,就在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里,就在良知和责任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