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传播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深受心理学的影响,因此传播效果研究自然也烙上了心理学的印记;作为传播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心理学,目前已具备多种研究方法和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交叉,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理论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心理学有望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为我国传播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使我国传播学研究早日突破重复和模仿欧美的桎梏,创造独立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
孙世军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142-144,F003
20世纪如年代初期,传播学理论已被广泛引入编辑学领域,使编辑传播学研究不断深化,收获颇丰,表现在:对编辑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的认识更为全面,准确;对编辑主体、编辑功能问题,以编辑传播学的新视野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定位;对编辑传播原理与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对编辑传播过程及社会功能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对于新媒介技术的优势及其带来的编辑模式的变革、编辑主体现念与素质的更新提高问题,作了富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可以预料,今后的研究将更加系统化、体系化,研究方法将更加完善和多元,编辑传播学将成为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个传播的过程,教育可以借鉴和应用传播学的很多研究结果,传播学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传播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教育与传播这两个概念中的相似点为本文提供了互相借鉴的基础,从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中可以审视教育技术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而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导人传播研究领域后,对传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传播学甚至由此而产生一个新分支——民族志传播学。同时,传播研究也在质化研究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在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领域均有应用。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相比,民族志方法具有自身的认识论立场和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兴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设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架构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之中,以学科群发展为依托,吸取模型建构和数理定量的研究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出现了研究的热潮,奠定了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自创刊以来刊发的88篇教育传播学研究主题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研究数量分布、研究主题、作者进行考察,找出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引入,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研究的过度关注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研究教育技术的开发研究,忽略了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是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9世纪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学派”,首先把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传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吸收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营养。然而,由于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存在着许多隔膜,对于传播这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研究,迄今没有太大的作为。当今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媒介革命,又向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传播学家已经意识到,传播学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传播现象。这已成为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很强的学科。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近现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发乍,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重点体现在新闻改革、新闻立法、舆论监督及媒介经济等方面。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新闻传播学这门学科,具有十分强烈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的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而传播又无疑是人类的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和人类社会无所不在的普遍现象。传播学天然地与人类的自身活动以及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概况和新闻翻译的传播学模式,在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基础上,结合新闻翻译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传播学的五种理论分析,即传播者分析、传播内容分析、传播手段分析、传播对象分析及传播效果分析,并从传播学视角对新闻翻译工作的发展进行研究,指出新闻翻译工作要想最终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研究和分析新闻翻译传播过程的特征,使新闻翻译工作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顺利实现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11.
西方早期的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道文化人类学的命题。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文化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文化传播学的出发点,而文化传播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传播学的分支学科。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界定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即主要研究的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新闻、娱乐等内容,重点关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2.
无论对于传播学理论研究,抑或传播事业实务运作层面,忽视或轻视“上游工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会影响其整个体系的健康发展。在我国传播学教育的实践中,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传播学教育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技术设备,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3.
教育传播涵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出发,通过对传播类型的划分以及对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的探讨,深入分析了教育传播的涵义以及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自己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 ,从《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学习必要性 ,学习方法 ,课程重点难点 ,考试练习等方面谈了一下自己的见解。敬请各位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论述教育技术学与传播学这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媒介研究以及受众和效果研究等方面的差异及不同 ,着重论述了教育技术学应从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中汲取养分 ,以期使教育技术学的偏重媒介使用的工具论倾向深入到关注教学过程本身的效果论层面的研究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南国农先生不仅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构建教育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以及确立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老师就提出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明确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并对教育传播理论和传播要素的整体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先生又进一步论述了教育传播学的体系问题,形成了教育传播的本体论、过程论、信息论、符号论、媒体论、主体论、环境论、效果论和方法论等“九论”框架;在信息时代,南先生积极鼓励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传播学进行研究,并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未来充满期望。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传播学研究,以70年代为界线,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是传播学传统学派独占螯头的时期;70年代以后,批判学派异军突起.由与传统学派分庭抗礼而逐渐在八九十年代占据了传播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传播学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理论基础、传播观念,方法论,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8.
民俗艺术学是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分支学科。将传播学和民俗艺术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民俗艺术研究寻找到一个新的分支方向。民俗艺术传播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其内容包含民俗艺术的传播环境、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媒介等。传播学和艺术学方法的结合,更有利于民俗艺术研究。在重视民俗艺术传播的同时,也要注意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与文艺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共同的趋向 :即由点到面 ,点面结合。先注重外围研究 ,再转入内部研究 ,最后内外结合形成系统研究。文艺学的研究模式 :作家→作品→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统一 ;传播学的研究模式 :传播者→受众→传播者与受众的统一。总体上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可表述为 :客体→主体→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沙垚  李彬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2):77-84+158-159
学界一般认为,施拉姆访华是中国传播学科发展的重要节点。作为西方“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从一开始就难以脱离西方理论的影响,在较多问题上形成了“西方理论+中国经验”式的研究路径。反思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打破“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的二元框架,进而探寻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路径与方向,对于构建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传播学学科发展应当聚焦人文主义传统,通过对话中国历史文化提炼“本土化”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实践主义传统,通过讨论现实问题提炼具有当代中国实践特色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党史、国史,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提炼聚焦中国道路实践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国际传播实践,从全球视角出发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