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已沿用了近十年的“国有企业”的定义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作者建议用“国资企业”代替“国有企业”来重新定义国企。文章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政企分开和体现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三方面对用“国资企业”来重新定义国企的意义作了具体和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它积极倡导和营造的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培养人和依靠人的文化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做法、新的规章制度去引导职工、管理职工,让职工去追求新的意念、新的目标,是需要每一个企业以及每个企业管理者认真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雅唯  国丽 《情报探索》2005,(1):74-76
“三明重机的发展史 ,活脱脱的就是一部国有企业管理机制的进化史。”三重总经理邱金钅表认为 ,正是信息化建设 ,让三重这个老国企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加轻盈。的确 ,也正如邱总所言 ,三重的信息化建设已走上正轨 ,其ERP系统的成功实施 ,真正规范了企业的管理制度 ,实现了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及时监控 ,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在深化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已成为一个日益凸现的问题。事实上,一些企业流失的不仅仅是有形资产,还流失了与物资资产一样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政治资产”,而这一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徐胜 《科学与管理》2003,23(1):34-35
<正> 引言在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上,一度有“两权分离”、“委托-代理”、“法定产权与事实产权不一致”等研究框架,但都解决不了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就是政府向企业下放经营决策权,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经营企业的状况。事实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制度演变中,所谓“两权分离”只是一种内部的相对的分离,其微观基础是私有制,目标是扩大经营规模,而不是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国有企业恰恰最缺少的是约束与激励机制,“两权分离”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不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推进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保护一直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焦点问题,国有企业虽然家大业大,实力雄厚,但往往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一套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让企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上的缺陷,再以这些不足为支点探讨做好国企资产管理的推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人员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管理落后等与现代企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在人员管理中对人的认识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的共性、本质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按计划经济时代处于高压政策下的人作为对象一味片面脱离实际争一厢情愿的唱高调,导致国企中“两面人”的普遍存在,表面看大家和睦相处,但却缺乏效益,这样的方式只能使一时稳定而无创新和生机。本文力求从国企现实中寻找到一些改进人员管理,并使其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 大凡“两个效益”俱佳、“两个文明”都好的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都少不了理性管理和凝聚管理的和谐统一。所谓理性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成文规范,依靠组织职权和现代科技知识、手段进行程式化的管理;所谓凝聚管理,就是靠积极向上的思想认识、感情投资、爱抚行为等我国传统的思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只有坚决地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方针 ,国有企业才能成功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1 “三改一加强”方针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实行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方针 ,符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是对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首先 ,实行“三改一加强”方针就是坚持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现阶段国有企业管理,运用企业管理创新理论,重点探讨了国企管理的现状,指出国企管理实现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足与困境.并就如何构建符合当代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与生俱来的属性。国有企业背负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其社会责任履行既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社会责任具有内生性。本文首先基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剖析了国企社会责任内生性内涵,认为国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统筹兼顾,同时考虑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然后将国企社会责任驱动力来源分为企业发展愿景和履责使命两个层面,发展愿景体现在长期目标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企业和社会间“双赢”;履责使命体现在国企受企业性质和政治地位影响,在国家监管下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间“互利”。基于内生性视角,结合三重底线原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按照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分类,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维度构建国企社会责任系统间结构和联系动态模型。通过分析2016-2022年间七家代表性央企的社会责任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变化,衡量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责任贡献与损失,探究驱动不同类型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维度。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下的国企由于性质和业务不同,对社会责任履行各有侧重,存在差异化的社会责任实现模式。基于研究分析提出:按照不同途径进行分类改革,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内化为国企转型发展的基础构成,有利于推进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愿景与使命相统一,提高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帮助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升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获得持久优势,归根结底,取决于现代知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者及其物质载体———人。本文从“企业就是人”、“人是企业首要的资源”、“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三个方面有力地说明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即人力资源管理。旨在给企业中的管理者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民主管理有内在的一致性,更加注重工会代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国家电网公司出台《职工民主管理纲要》,提出了建立“双路径”,即职工代表参与、职工自主参与;“三保障”即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企业文化保障,引导职工依法、有序参与企业管理,推进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全面建立和谐企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在寻求控制产品质量的同时,根本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反映在企业实施ISO9000标准时,就是“人本”的最优控制和“成本”的最小化,ISO9000与“两本”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既有利于ISO9000标准的贯彻实施,同时对推进“两本”管理也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国有经营性企业“非生产性资产”比重占30%以上;全国国有企业的冗员超过3000万人,少数企业冗员率达30%;1994年1~9月份全国享受失业救济的人数达130.1万人,比1993年同期增加145.1万;当前,企业改革已进入最后关头——国企改造。  相似文献   

16.
<正> 无级别:企业建置的有效选择 企业定级别,来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是国有企业被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进行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也都作为国家干部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他们的待遇也由国家“统包统配”。这样一来,必然要为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确定行政级别,以便对企业及企业干部进行管理,以便于企业工作人员各种待遇的  相似文献   

17.
夏青 《华夏星火》2014,(6):20-22
无论何种形式的“走出去”,必然都有一个“拿回来”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国家层面,主要体现在如何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有益组成部分;在企业层面,则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更多赢利与话语权,当然也包括引进好的运营模式、管理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8.
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乃企业之魂。不论什么制度,什么主义,工人的财富都是直接由工人创造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爱护工人,形成一个浓厚的、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营造企业“家”文化,就成为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建设企业“家”文化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从而产生了“代理问题”,针对代理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就是以激励契约作为治理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标还有很长距离,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是明晰和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受重视,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对企业加大数字创新非常关键。通过对2003—2021年A股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资产剥离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数字创新水平,划分剥离类型后发现关联性资产剥离和战略性资产剥离可以提高企业的数字创新水平。基于管理层“意愿—能力”视角发现资产剥离可以分别通过缓解内部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数字创新注意力来提高企业的数字创新水平。并且通过建立有中介的调节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发现非国有股东派遣董事对资产剥离和数字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效应实现,高管信息技术背景正向调节资产剥离提高管理层数字创新注意力这一中介路径。另外,对国有企业这一研究主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方国企、高科技型国企、技术密集型国企和商业竞争类国企中资产剥离影响数字技术创新的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