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最先由新潮社出版于1923年8月,共收小说15篇,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局出版,到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最后一篇《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成为14篇。以后国内外出版过各种版本都以此为准,《鲁迅全集》亦按此版收入第一卷。在《呐喊》所收的14篇小说中,最早的写于1918年,最晚的写于1922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作品。这些小说充分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并且充分显示了五四一代启蒙知识分子的价…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作品,代表了新文化的反传统属性。《呐喊》与《彷徨》一方面展现了新文化的基本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理念,在新旧传统文化中间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文化情结,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至 40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为了顺应反封建的时代潮流 ,《儒林外史》得到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推崇 ,评价既高 ,研究者也不乏其人 ,尤其是胡适、鲁迅两位大师对小说文本的精辟论述以及对吴敬梓的家世、生平行实的考辨 ,更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推向了高潮。三、四十年代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 ,“救亡”代替了“启蒙”而成为时代的主要任务。受其影响 ,对《儒林外史》的评论与研究的气氛并不热烈 ,成就也不高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消解。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出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同时,两部作品的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国家大事"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10.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3.
章晨 《现代语文》2007,(12):56-57
鲁迅的写于1925年10月的《伤逝》通常是被看作"五四"青年追求个人解放的一个寓言或概说。然而当我们寻找鲁迅这一时期个人经历时,发现1925年亦正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站在这个背景上,透视他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为解读《伤逝》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4.
曹青 《考试周刊》2012,(14):11-12
《死火》是鲁迅先生在“五四”之后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对现实的沉思,也可以说是他在思考过程中对于现实的某些挣扎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带着一贯的毁灭意识描写了一场壮美的悲剧。文章从《死火》展现出来的悲剧色彩出发,探讨其毁灭、死亡所折射出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开白话文之先河,阿来的《尘埃落定》则在当今文坛掀起西部文学的一个高潮。本文从主题切入方式、作家语言风格、作品优势土壤、艺术手法选择等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以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作品和作家。  相似文献   

16.
一部《热风》记录着《新青年》由高潮到分化的转变时期鲁迅坚持战斗的历程和他的战绩,《热风》以世界的视野、现代的眼光批判中国“陈旧”的“国粹”,它的启蒙意义在于催促民族通过反省自新自强,由“中国人”而“世界人”。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是五四学革命的发难,了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围绕《新青年》倡导学革命,发表了《学改良刍议》,《学革命论》等,鲁迅的小说则最充分地显示了学革命的实绩,代表新诗创始时期最高成就并真心开一代诗风的则是郭沫若-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留学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伤逝》、《离婚》虽然讲述爱情、婚姻故事,但爱情、婚姻从根本上说只是当作了自由的试纸,小说正是通过讲述五四时代最为敏感也最热门的话题来探索自由的最大可能性以及人们所求自由本身可能隐含的巨大陷阱。  相似文献   

19.
《晨报副刊》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阵地——《晨报副刊》,在“五四”新文化的大潮中扶植和影响了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成长,而且更为现代文学史此后的发展起到了渡船航进、摇旗呐喊的作用,这其中鲁迅更是对《晨报副刊》不仅情有独钟,同时亦倾注了自己的很大心血。文章想着重从鲁迅与《晨报副刊》这一话题来作一番探讨,以期能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野草》与周作人的《雨天的书》,这两部作品集都写于五四退潮时期,都是时值二人在创作上需要新的调整蜕变时期,给予后人瑰丽的精神财富。本文就创作体式、创作手法,以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品格、精神品格、心理追求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